陇上端午
天水 氤氲端午香
文/薛俱增
还是四月天呢,天水城就开始氤氲着一种香氛。
走在西关的街巷间,一股香扑面而来。风一吹,好像没了;拐个弯,又是它,幽幽不绝,不是花香。正思量这是什么香型呢,一抬头,只见眼前五彩缤纷,彩线飘拂。
“一转眼又到五月五跟前了!”天水人这样惊叹时光的脚步。这时,街面上会突然冒出一溜儿卖荷包彩线的地摊,琳琅满目,香气袭人。地摊挪到哪里,衣带荷香的“天水白娃娃”就攒聚到哪里,“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
唐代著名宰相、文学家,秦安人权德舆这样描写当时的端午节景象:“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身上挂着永结同心的彩色丝线,轻盈的衣裙衬托出美好的体态,那时候的老神仙若真的穿越到一千二百多年后,过的岂不正是我们今天的日子?
少时,没有现在这么亮丽的五色丝线做手环、荷包,但小孩子自有办法。我们会用蓝墨水染出蓝线,红墨水染出红线,用各色草叶染出深浅不一的黄线绿线,甚至,就用厨房做好的槐菜汤浸泡出可爱的嫩黄色,一丝一缕自然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草木香。端午这一天,我们这些脏兮兮的男娃娃,也会洗干净手腕和脚脖子,让姐姐给系上线镯儿。系线时,娃娃们不准开口说话,系上后也不能随意丢弃,说这样才可以防止虫叮蛇咬。
到了五月五,不要说飘香的荷包,浓郁的艾蒿,就是那早晨柳叶上晶莹的露水,似乎也透出一丝独特香味,看着就神清气爽。不用说,大人的腿脚早被端午的露水“摆”湿了——民间传说,端午早起,登山郊游,可祛除病痛,俗称“摆露水”。
外公曾给我讲过一个“癞蛤蟆躲端午”的故事,引人遐思。端午前一天,有的人会捉一只蛤蟆,在其口中塞进一锭墨,悬于阴凉处晾干,就制成了蛤蟆锭。将蛤蟆墨涂于患处,能治疗痄腮,消除肿块。故此癞蛤蟆一到端午就不敢吱声,怕被捉去做了蛤蟆墨。我常悬想,炎热的夏天,那种墨香涂在脸上凉丝丝的感觉,也许真是“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那时在北方,粽子是难得一尝的,因为大米都是稀罕之物,粽叶更是少见。秦安老家有一句俗话,“乡里人吃粽子,没蜜就甜”,如今不论城里乡下,吃米自然都不成问题,蜂蜜也不稀罕,吃多了反而甜得慌。像我这样爱吃面食的北方人,粽子总是浅尝辄止,麦制品倒是常吃不厌。
新箩面有一股天然的香味。新麦上场,先拿一些脱粒磨成面,外婆就会烙花馍给娃娃们吃。一种做成蝉形,叫“麦蝉馍”;一种周围一圈鼓起的角,叫“鼓角儿”。在白面中加入油、盐、苦豆等调料,在饼面上压出各种花纹,又好看又好吃。少时一进村口,老远就能闻见空气中新麦面的香。
甜醅是天水城乡经久不衰的一种风味小吃。从记事到如今,那甜香一直弥散不去。
我曾亲见外婆“煮甜醅”的过程。将上好的小麦或莜麦潮湿,碾去或舂去麸皮,淘簸干净,煮熟,晾到适宜的温度,再按比例将酒曲拌入晾好的麦醅之中,拌匀后装进瓷盆,裹上塑料布,再蒙上棉被,放在热炕上发酵,约一天半后即可食用。
甜醅发酵成功与否,全凭酿造者的经验。温度的高低,醅料与酒曲的比例,揭缸的时间都有讲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简直是“道可道,非常道”。煮不成功的酒醅是难以下咽的。所以在粮食金贵的年代,能煮一盆好甜醅出来,是一件中彩头的事情,全家都会喜气洋洋。外婆总会摘几片鲜嫩的核桃叶覆在麦醅上面,这样酿出的甜醅有一股特殊的香味。一勺白生生、蜜汪汪的甜醅入口,甘甜如饴,酒香醇厚,消饥止渴,满口余香,顿觉神清气爽,浑身舒坦。
这样馨香的节日醉人的城,难道不值得“偕老祝千年”吗?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6月08日2021年端午节甘肃省公路出行指南发布 高速不免费 中短途出行将成为主流
- 2021年06月08日兰州市城关区消协发布端午节消费警示 仔细辨别 选购粽子需谨慎
- 2021年06月06日端午将至 艾草飘香,首届陇原艾民俗文化节将于6月14日启幕
- 2021年06月06日兰州城关区开展端午节前食品专项抽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