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坛】
挖掘文化基因 书写中国故事
李宸江
《文心雕龙》有载,“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总是跟随时代浪潮发展更迭。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极具创造力的文学样式,日益成为中国文学的新力量。已在全国形成规模且具一定影响力的网络文学陇军,紧贴时代脉搏,正用青春之笔书写伟大祖国。
成长需求: 高质量发展
时至今日,中国网络文学已经历了20多年的成长。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网络文学现有用户4.6亿人,占网民总数的46.5%;作者总数超2130万人,作品约2905.9万部……这些数字彰显了网络文学对读者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网络文学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受动画、漫画、游戏等文化影响出现的一种文学样态,其与生俱来的超文本、游戏性、碎片化打破了文学在传统语境下书写的时序性、严肃性和思想性。近些年出现的网络文学作品数量虽多,但当原创作品首发后,随之会出现大量模仿或抄袭作品,严重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原创生态,这种内容同质化且普遍质量不高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在经历了题材扎堆、故事雷同的过程后,网络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为推动网络文学发展,2018年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成立,各省份也相继成立网络作家协会。中国作协和上海、北京、辽宁、浙江、甘肃等众多省份作协相继开展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评奖活动,每年有数十部作品脱颖而出。以此鼓励网络文学创作者拓宽创作维度、提升精神向度,促进网络文学向更加积极、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为繁荣甘肃省网络文学创作,为网络文学作家搭建交流平台,2019年12月,甘肃省网络作家协会成立。协会以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为己任,成为推动我省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书写坐标:文化传承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作品始终是其所处时代的一面镜子,关注当下、关照时代,记录世事变迁,讲述人情练达,是文学天然的价值使命。对于具有后现代特征的网络文学而言,不可避免地在玄幻、奇幻、仙侠、武侠等想象世界外,自觉地寻找着关照当下的途径。
网络文学从诞生之初即充满书写现实的渴求,近年来,网络文学创作不断向现实靠近,内容与时代同频共振,涌现出大量以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救灾、抗疫、红色革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国际交流与合作、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等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2021年6月,甘肃省作家协会、网络作家协会与多家知名文学网站共同举办“首届红色题材网络小说征文大赛”,共800多部作品参评,最终有19部作品获奖。
武威作家白马出凉州(本名王以刚)创作的《腾格里的记忆》在“红色陇原”单元脱颖而出。王以刚称,创作之初他也涉猎过玄幻、都市等题材,但在《腾格里的记忆》完成后,他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与时代同行,为时代而歌。他的新作《共同富裕之凉州新词》以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为背景,讲述了新时代新青年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又通过公益反哺社会的动人故事。此次活动还对2019-2020年度甘肃网络文学创作进行推优,其中孑与2(本名云宏)的《明天下》向历史纵深探寻,通过对明末风云诡谲历史的重塑,仿佛带领读者重回历史现场。
思想维度:中国精神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产生不同的心理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及反应。网络时代,用户成为主动选择的权利主体,网络文学故事的奇幻、玄妙消解了现实的疲惫,重新调动起身体的热情;表达得直白、明快消解了文字的陌生感,使情绪得到释放;创作建构了即时、稳固的读写关系,这些既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也影响了作家创作。
网络文学长期处于迎合与追随读者审美趣味的状态。一些有文学追求的网络文学作家坦言,他们一方面追赶着读者的需求,一方面又挣扎于创作的初衷。这是当下网络文学创作的困境,也是创作者必须提升的思想维度。
面对创作者和读者年轻化的现状,网络文学更应通过作品传播正确的价值取向。网络文学应以展现中国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为读者架起连通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甘肃网络作家刘金龙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用行动证明了网络文学作家的使命与担当。他早期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宸汐缘》,国内热播后又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其作品《扎西德勒》以写实手法,讲述了援藏干部用热血青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鲜明的文化特征,细腻的文学笔触让该作品收获“金七猫奖”。同时,他与多位网络作家共同搭建网络文学海外推广平台,通过作品译介、海外创作培养等举措提升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力,让具有文化特征与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流传更广。
千年积淀的文化长河,百年奋进的时代篇章,为网络文学提供了无比丰厚的创作土壤。走在新时代的新征途中,不断涌现出的新人和新事为网络文学提供了最鲜活的书写对象。站在承前启后的百年交汇点畅想,正青春的网络文学陇军必将在广阔天地里书写更辉煌的明天。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