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理论】强县域要发展壮大甘肃县域经济

 2022/01/07/ 04:2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陈润羊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

强县域要发展壮大甘肃县域经济

  陈润羊

  构建融合型产业体系是核心,发挥集聚经济外部性是关键,满足市场需求是导向,提升地方品质是根本,降低制度性成本是抓手,服务民生友好是归宿。

  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的重大部署。县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单元,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功能综合体。县域经济兼有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特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的关键,就在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甘肃县域的地域范围大,经济增长的腹地空间广阔,各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类型多样,在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呈现出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良性发展趋势。需要指出的是,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所限,我省的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为县域的综合竞争力不强、集聚经济效应未能显现、优势特色化发展特征不明显等问题,要尽快补齐短板,多向发力,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发展和壮大我省县域经济需要处理好五对基本关系。一是省级统筹与县市发力的关系。在省级层面的统筹推动和政策支持、考核激励和目标导向下,调动各个市县政府在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市场有效与政府有为的关系。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要各自发挥所长,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在规划引领、政策支持、领导干部激励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本身发展与区域协同的关系。各个县域自身要立足实际,进行特色化发展。县域之间要差异化发展并优势互补,打破制度壁垒和市场分割,推动要素流动以及市场基础制度和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协同。四是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各个县域要在自身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针对外部需求,找准各自的功能定位,把静态和动态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进而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五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关系。县域经济本质上是以县城为发展中心、以城镇为延伸纽带、以广大乡村为拓展腹地和外围的区域经济。要将县城、中心乡镇和乡村的发展统筹起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三产融合、产县融合,在经济的多形态融合发展中寻求比较收益和竞争收益。

  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构建融合型产业体系是核心。深挖我省在文化、旅游、生态、劳动力等资源禀赋方面的优势,构建三产融合、产县融合、传统经济形态与新经济形态融合的产业体系,夯实县域发展的产业基础。还要尽力弥补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短板,加快布局5G、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不断降低物流成本。发挥集聚经济外部性是关键。为克服“空间格局不经济”的劣势,县域需要依托县城和中心镇进行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各个县域需要打造高水平的工业和产业园区等功能性平台,引导企业进行集中、集群和集约发展,放大集聚经济外部性效应,带动周边腹地的腾飞。满足市场需求是导向。县域经济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本省的市场需求,瞄准外部的国内大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的国际大市场的需求,以自身的品牌化、优质化的产品和服务,在满足城市和外部的高端、个性、高品质等消费升级需求的过程中实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提升地方品质是根本。地方品质是各地空间上不可转移品(不可贸易品)的数量、种类、质量和可及性的总和。丰富和发展地方品质,要求地方努力塑造优良的自然、人文、制度环境,并以此吸引和留住人才尤其是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等高端人才,通过企业家精神的弘扬和资本的迁移,将我省较为丰富的劳动、土地等要素优化组合起来,推动创新、创业和创造,实现人才区位与创新区位的互相塑造。降低制度性成本是抓手。以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营造为重点,通过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简化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破解公平充分竞争的瓶颈,不断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同时,创新招商引资引智的方式方法,塑造并打响宜居宜业宜游的区域品牌和形象。服务民生友好是归宿。完善县域教育、医疗等综合体,以公共服务区域共享的方式,扩大公共产品的供应规模,降低供应成本,着力解决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难题,开放并保障农民在城市中共享公共服务的权利,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获得感。

  (作者为兰州财经大学教授。本文系甘肃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国内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与甘肃优化营商环境的对策”2021ZD003的研究成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