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 走上乡村振兴新征程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景春燕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在书写“我们这十年”的非凡历程时,必然会浓墨重彩地标注下一个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打赢脱贫攻坚战,绝对贫困问题在天水大地历史性地画上句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水市上下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聚焦深度贫困,举全市之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7个县区全部脱贫摘帽,116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92.08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进入新发展阶段,天水市乘势而上,把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天水儿女豪情满怀、斗志昂扬,奋力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兑现承诺
小康路上一个也没有少
时下,走进甘谷县六峰镇金坪梁的万亩花椒园,空气中弥漫的全都是花椒的麻香味,沁人心脾。花椒树下,喜上眉梢的群众正忙着采摘那一串串红似玛瑙的“致富果”。
“我家里种了20亩花椒,今年长势好,预计每亩能采收干花椒200斤。按照每斤卖40元算,预计今年收入超过15万元。”说起收入,金坪村村民金志红难掩笑意。能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村,走着平坦的水泥路,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一年收入十几万,金志红感慨地说:“这十年,农村人的生活变化真的太大了,多亏了国家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让我过上了以前做梦也不敢想的好日子。”
拨开贫困云雾,迎来致富艳阳天。从时间的跨度,解读乡村之变,波澜壮阔的脱贫历程足以震撼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啃下了一块块脱贫“硬骨头”,灭掉了一个个脱贫“拦路虎”,攻克了一个个脱贫“难险关”,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我市如期同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吃不愁,穿不愁,生活有保障。
——教育更惠民。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44.5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人口12.41万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
——医疗更贴心。投入1.39亿元建成村卫生室1301个,行政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患大病救治率均达到100%。
——住房更安心。“十三五”期间,全市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99万户,鉴定农户住房安全等级65.8万户,贫困户危房问题全部清零。
——饮水更安全。投入26.85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392处,有效解决296.3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
“五个一批”释放政策红利,正向激励激发内生动力。
——发展产业脱贫一批。累计培育农业企业198家,全市农业企业总数达到576家,销售收入88.2亿元,带动合作社3546家、农户30.13万人。贫困村累计组建农民合作社3968家,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9129家。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32个,搬迁安置人口2.09万户10.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7万户5.25万人,竣工率、入住率均达到100%。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167.26万亩,补偿资金1345.88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63.7元。2016年以来,累计选聘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1.95万人次,兑付劳务报酬1.56亿元。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落实“两免一补”及各类资助资金51.98亿元,惠及学生576.95万人次,实现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累计投入全面改薄资金23.8亿元,建设校舍67.3万平方米。累计落实项目投资3.84亿元,建成“两类学校”466所,全面消除了中小学D级危房,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全市现有农村低保对象8.15万户26.09万人,农村特困人员0.9万户0.94万人。现有农村兜底对象5.94万户13.8万人。
这一组组看似枯燥却饱含温度的数字后面,是全市党员干部挂钩帮扶的辛勤付出,是92.08万群众的幸福生活。
今日放眼曾经的贫困县、贫困村,产业兴了,出行易了,房子新了,环境美了,人气旺了……一个个在奋斗中追求幸福的脱贫故事,汇成逐梦全面小康的“天水交响乐”。
巩固成果
牢牢守住防返贫底线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守成亦有挑战。
脱贫摘帽之后,部分脱贫户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不太稳固。如何把脱贫成果守护好、巩固住?
我市接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力棒”,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乡亲们的小康生活更加稳定、更可持续。
不摘责任,扛好时代使命。我市通过领导高位推动,形成全市上下齐发力态势。通过机制健全推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通过部门联合推动,使全市各部门由点成面,形成同频共振之势。
不摘政策,兜住民生底线。天水持续加强教育保障、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有效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医疗健康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着力完善动态预警监测和摸排机制,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实施常态化帮扶,筑牢兜底保障。制订残疾人防贫监测、跟踪访视、兜底保障、产业扶持等措施,为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提供政策保障。重点做好就业帮扶,健全就业帮扶机制,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就业帮扶,促进稳定就业。
不摘帮扶,促进农村发展。我市多举措用好各级帮扶单位、机关 帮扶干部、各类社会组织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四支力量,大力推进果品产业迭代升级、蔬菜产业提质增品、畜牧产业扩量增效、特色中药材标准化提升“四大”工程,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壮大、群众持续增收,力保今年全市果品、蔬菜、中药材面积分别达到230万亩、111万亩、26.5万亩,实现综合产值分别达到108亿元、102亿元、16亿元。千方百计推动脱贫群众扩大就业,有效提升脱贫家庭和易致贫返贫户的抗风险能力。今年截至7月底,全市劳务输转就业73.87万人,同比增长2.1%,其中脱贫人口输转就业37.54万人,全市422家就业帮扶车间就地就近吸纳就业1.29万人,累计设置各类公益性岗位3.56万个。
不摘监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全市1.79万户7.85万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和突发严重困难“三类户”人口开展常态化动态监测,深入分析返贫致贫风险,从产业、就业、健康、教 育、易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制订“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全覆盖、分类别跟进落实帮扶措施,确保风险及时消除,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接续奋斗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我市切实把重中之重、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让乡村的人气越来越旺,发展后劲越来越足。
八月的清水,漫山遍野的万寿菊竞相开放,金灿灿的花海成为一道道美景,更为群众增收致富带来了广阔“钱”景。清水县把万寿菊全产业链作为今后重点培育发展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之一,今年在18个乡镇236个村种植6.8万亩,可实现村均增收11.86万元。在红堡生态工业园,日加工500吨的万寿菊鲜花生产线和日加工6吨的万寿菊油膏萃生产线建设正酣。生产线建成后,即可对全县万寿菊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着力打造清水万寿菊系列产品品牌,真正让清水的万寿菊产业立得住、叫得响、效益好。
在秦州区平南镇孙集村,秀美的新农村与青山绿水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古朴典雅的建筑群点缀得恰到好处,吸引了游客纷至沓来。立足实际,挖掘资源禀赋优势,平南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出孙集青鹃山4A级景区和苏湾“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模范”等一批示范点,助力农村增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方向对了头,一步一层楼。一笔笔收入鼓足农民腰包,一个个喜讯频频相传,一张张笑脸幸福洋溢……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缓缓展开,书写着奋进新时代、携手奔小康的天水答卷。
“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回首十年,天水栉风沐雨,玉汝于成。展望前路,天水坚定信心,再启新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8月19日泾川:“五彩五微”引领乡村振兴
- 2022年08月18日张掖:“头雁领航”“擂台比武” 锻造乡村振兴过硬队伍
- 2022年08月18日【图片新闻】岷县申都乡太阳能光伏板与田野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 2022年08月17日兰州新区乡村振兴案例入选2022乡村振兴绿色实践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