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铜奔马等9件国宝入驻《国家宝藏》特展

 2019/02/13/ 09:00 来源:兰州日报 首席记者李超

  “铜奔马”之称一直被学界所肯定

  铜奔马出土以来,关于其名字的争议也一直相伴。一些学者指出,此前“马踏飞燕”这个最广为人知的名字可能并不准确,大家主要的争论焦点在于马蹄下所踩的到底是不是“燕”,因为燕子的尾巴是分叉的,而这座青铜器上鸟尾巴并没有分叉。除了“马踏飞燕”外,这件青铜器还有“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多种叫法。

  “在学界应该提倡大家统一使用‘铜奔马’,但在民间,大家如何称呼这件青铜器,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表示:“在学界大家一般都称呼‘马踏飞燕’为‘铜奔马’,在博物馆的介绍、文物存档、文物研究中,大家也都统一使用这一名字。在民间,大家喜欢叫什么就叫什么,哪一个名字更传神,更朗朗上口,更容易被人接受,那它就是一个好名字。””

  她说:“‘马踏飞燕’是目前大家对这件国宝最为普遍的称呼,之前有传言说这个名字是郭沫若起的,我就这个问题专门询问过甘肃省博物馆的老馆长,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初参与过接待郭沫若的工作。老馆长告诉我,当时别人向郭沫若介绍这件文物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了‘马踏飞燕’这个叫法,所以肯定不是郭沫若起的,到底是谁取的名,现在也无从查证了。”

  “这件文物是在1969年出土的,出土后不久就被送到了甘肃省博物馆,当时登记的时候,就是使用的‘铜奔马’这个名字。”马玉萍表示:“文物的命名是有一些要求的,包括简洁、准确、不能意会等,所以我们不能给文物起一些过于‘诗意’的名字。而且,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在评定文物等级的时候,也没有对‘铜奔马’这一名字提出异议,所以这个名字一直是被学界所肯定的。不过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对‘铜奔马’这个名字有一点儿不满意,因为这个名字只说到了青铜器中的马,漏了马脚下的鸟,我觉得还是有一点儿不全面,不过文物在学界的命名不宜轻易改动。”

  郭沫若慧眼识“珍”铜奔马横空出世

  铜奔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15公斤,它昂头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踏着一飞鸟。马头上一撮呈流线型的鬃毛指向慧星一般的尾部。它体型矫健,神势若飞,艺术造型优美,合乎力学平衡原理,且给人以腾云凌雾、一跃千里之感。

  据了解,其实铜奔马曾经的出世也是多亏了一双慧眼,他就是郭沫若。1969年备战备荒,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的村民在挖防空洞的时候,刨地一不小心咔嚓一声挖到了东西。村民刨开浮土,拆开了砖头砌的墙体,用手电筒照到了一个阴森森的墓室。大队干部带着马灯、武器进入墓室,发现里头放着铜马、铜车等殉葬品。

  村民原本想封锁消息,悄悄把铜器卖给废品收购站,换些钱买马搞生产。谁知消息不胫而走,愈演愈烈,甚至演变成了金马驹。公社书记非常重视,立刻向上级政府反映。武威的文物工作者党寿山先生亲自用架子车将文物搬运到武威文庙大殿保管起来。直到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柬埔寨首相宾努访问中国西北地区。他抽空来参观甘肃省博物馆,第一眼看到铜奔马时就对铜奔马的造型赞叹不已,认为它既有风驰电掣之势,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无疑是一件稀世珍宝。他对铜奔马大加赞赏,并许诺要回北京好好宣传,建议将文物送去北京展览。

  随后,从1973年到2002年,我国先后发行了4枚以铜奔马为图案的邮票。1990年,铜奔马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与全国人民见面;2000年,铜奔马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和中学历史课本;2001年,在全国高考中,铜奔马作为高考作文题与几百万莘莘学子见面。

  铜奔马创制者为南阳市西峡人张江

  1989年,甘肃武威的两位青年文物考古工作者董洪、白明,经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终于找到了铜奔马的主人。他们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出土的铜奔马上有铭文记载着墓主人姓“张”,曾任太守之职。然后考查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了一个关键的证据:东汉时,太守为二千石官爵。据《后汉书》记载:“中二千石殁后,赐墓葬铺地钱二万。”而墓主人张某的铺地钱却有28000枚。再加上刚出土时混乱中流失的,就有二万枚以上。显然墓主人的官爵大于太守,应为侯王之爵。

  他们进一步查阅清人张澍所著《凉州府志备考》,其中所记东汉时期在凉州任职的唯一“侯”兼太守就是张江。他被封为南阳析侯——“析”即析县,今西峡县的古代名称。他们另据铜奔马铭文及《通志》所载,知道张江当时为“左骑千人”兼张掖长。凉州自古为军事要塞,西羌人攻打凉州,须经张江戊守的张掖峡口。他因奋勇抗敌,保疆有功,被封为“破羌将军”——这与墓穴出土的银印“破羌将军”相吻合。

  他们又查阅大量资料,从《后汉书》中发现一段记载:“析象,字伯式,广汉人也,其先张江者,封析侯。”该文末,对张江有一条注释是“张江为武威太守,因军功,封南阳析侯,因氏焉。”这两处记载,不仅证明了两位考古工作者的考证完全准确,而且“因氏焉”3字,确凿无误地说明张江因为被封为析侯,于是把析县作为他的家乡里籍,子孙后代在此繁衍不绝。他的后人——析象,字伯式,干脆以“析”为姓,连其先的“张”也不带,更为准确地说明,张江——铜奔马的创制者是今南阳市西峡人。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