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奔小康】
“你帮扶来我支教”
——记在西和县帮扶支教的郁万盛何润花夫妇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
2019年年初,郁万盛、何润花夫妻俩一起来到西和县十里镇驻村帮扶、支教,在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中谱写了一曲夫妻携手助力脱贫的暖心“浪漫曲”。
郁万盛,甘肃长风电子科技公司物业公司副经理,主动请缨到西和县十里镇仁义村帮扶,现担任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何润花,兰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数学老师,积极申请到西和县十里镇支教,现担任十里镇初级中学八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老师。
帮扶,帮到心里
“媳妇有病啥都干不了,孩子没了,这日子有啥奔头?”说起以前的生活,十里镇仁义村王根须的眼神里仍有些许黯淡。
王根须原来住在仁义村最偏远的山上,每次到村委会至少要走两三个小时。妻子患有痴呆症,母亲常年生病,再加年幼的女儿不幸夭折,种种挫折让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郁万盛了解情况后,经常找王根须谈心拉家常,又动员各方帮扶,帮助王根须从山上搬到山下,支持他养牛发展产业。慢慢地,王根须的心结解开了,干劲回来了,日子也渐渐好起来了。
“现在住上了新房,又养了三头牛……生活越来越好,你看我刚买的电视、冰箱、洗衣机……”面对记者,王根须一一指点着新添置的家当,38岁的他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一再重复着来年的打算:还要再养几头牛、再种几亩药材,“房子我也计划好了,过两年再加盖一层。”
“和老百姓打交道是个细致活,要走进他们心里才行。”郁万盛说,“政策讲明白,情况问明白,问题解决明白,他们的心境就变了,劲头就足了。”
“驻村帮扶前,我每年都会到西和,对这里的情况很了解。这是我的一种情结。”郁万盛所说的情结,就是他对老乡的热爱。为了这种情结,他2018年7月就向厂里提出申请:到西和县驻村。
来到西和后,郁万盛带领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积极配合水务部门,为仁义村一社铺设水管2200米,修建了一座10立方米蓄水池,解决了一社23户11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全村小巷道硬化工程;走村串户,摸情况、找问题,为群众脱贫致富想办法找路子……
仁义村的刘老三为照顾年迈的母亲无法外出打工,又没有其他致富技能,日子过得很艰难。郁万盛了解情况后,多次上门帮着想点子、谋出路。“郁书记常来看我们,前不久为鼓励我脱贫,还特意送了一个大火炉。”刘老三把火炉生得旺旺的,让老母亲围炉取暖,自己在房前屋后忙产业,干劲十足。
“只有走进群众家里,尊重他们,了解他们,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郁万盛说,自己工作没别的窍门,就是设身处地为乡亲们着想。
“郁万盛和贫困户交朋友,把村民当弟兄,是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和致富引路人。”十里镇党委书记刘卫平说,“在郁万盛的带领下,一个人人提起来都头疼的后进村转变成了班子强、产业兴、风气正的先进村!”
2019年,仁义村又有37户164人实现了脱贫。
相关新闻
- 2020年01月06日【脱贫攻坚奔小康】三个场景看变化——甘谷县推进脱贫攻坚成效见闻
- 2020年01月05日【脱贫攻坚奔小康】 甘肃脱贫攻坚取得重要进展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 藏区实现整体脱贫
- 2020年01月05日【脱贫攻坚奔小康】甘草多糖项目助力景泰脱贫攻坚
- 2020年01月05日【脱贫攻坚奔小康】聚焦聚力谋富路——甘肃省人防办帮扶宁县下个村工作纪事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