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人民日报】敦煌守护人

 2020/01/16/ 15:02 来源:人民日报 董洪亮 付文 银燕 王锦涛

  为了永不磨灭的美

  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梦幻佛宫》超高清实景球幕电影,惊艳了来自各个国家的游客。电影既让游客领略了石窟风采,也缓解了保护的压力。

  1600多年历史的莫高窟,至今保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窟内的彩塑和壁画,绝大多数使用泥土、木头、麦草等材料制成。游客如织,彩塑和壁画的保护压力与日俱增,更面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樊锦诗萌生了一个想法:能否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敦煌石窟得以“永生”。

  1998年底,敦煌研究院与美国西北大学开展“敦煌壁画数字化合作研究”项目。到2005年底,项目完成了22个敦煌石窟典型洞窟的数字化。

  也是这一年,俞天秀来到了莫高窟。学习、实习,当讲解员,一年后,他回到了保护所。2006年,敦煌研究院成立了专门从事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数字中心。“数字化,就是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文物,通过高精度摄影录像,生成数字图像。”

  知易行难。要将壁画完整地搬到电脑里,首先要设计周密、完善的数字摄影采集方案;然后,使用定制轨道、摄影车等专业设备进行拍摄,图像色彩、清晰度都受到严格控制。最后,将上千幅原始图像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图像。

  采集工作,极为枯燥。“干这个活,得耐住性子,不能着急,更不能差不多就行。”俞天秀说。进入洞窟,既要保证拍摄精度,还要避免伤害壁画,辗转腾挪方寸间,“螺蛳壳里做道场”。

  采集不易,拼接更难。数字化讲究形状、颜色、图案无缝拼接,但有时候就是拼不上。而且,莫高窟墙壁本来就不平,做成平面会变形。怎样将形变降到最低?俞天秀和同事们也是一边摸索,一边创新方式。

  一天天重复,和时间拉锯,俞天秀曾困惑不已:采集拼接到底有啥用?这个疑惑,直到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投运,才得以消解:

  影片中,每一尊雕塑、每一幅壁画,就连人物唇角笑意的深浅,都分毫不差。置身影厅,宛若游于洞窟,流云飞花旋舞,飞天飘曳、彩带飞环,让观者无不惊叹于这骇世的美。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莫高窟,这动人心魄的绝世珍宝惊艳了老一辈人,也唤来了现任院长赵声良。

  来敦煌,赵声良带着一腔热血。上世纪80年代,“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颇为流行。这话刺痛了尚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大三的赵声良。“当时血气方刚,心想,我们中国又不是没人了!”赵声良说,他当即下定决心,毕业后前往敦煌。

  赵声良给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写了封信,表露心声。令他喜出望外的是,没过多久段文杰回信了,而且热情洋溢、热烈欢迎。

  临近毕业,家里听说赵声良要去敦煌,不断写信催他回云南老家。赵声良一毕业,人先去了敦煌。数月后,再回老家,家里人见木已成舟,也只好认了。

  在敦煌,房子是灰瓦土墙,地上是扫不完的尘土。冬天,取暖靠火炉,赵声良和室友都是南方人,没经验,常常半夜熄火,气温骤降到零下十多摄氏度。

  赵声良来到敦煌莫高窟后,一直任《敦煌研究》杂志编辑,每次出刊都要去天水印刷厂出差,短则十多天,长则一两月。那时敦煌没有火车站,要去120公里以外的柳园乘车,又买不到卧铺,只好站上一昼夜。或许正是这股子办刊的劲,才成就了今天最权威的敦煌学刊物之一。

  1996年,赵声良赴日进修,终获日本成城大学美术史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多所重点大学重金聘请,最终他还是选择留在敦煌。赵声良说,之所以选择留下,一是对于学习美术史的他,敦煌是一座宝库;更重要的因素是,敦煌研究院发生了很多变化。

  “看到樊院长做了很多努力,她真的很了不起。”赵声良说,为了保护石窟,她有很多非常令人钦佩的做法。当时很多地方搞旅游开发赚钱,樊院长顶住这个“思潮”,积极推动《莫高窟保护条例》的颁布,这为莫高窟设置了相当严肃的“保护机制”。

  时过境迁,日月轮回,赵声良从编辑到院长,见证着敦煌研究院的成长。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做到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赵声良说,但是,敦煌要有大格局,千年莫高,人类敦煌。所以,未来应该是“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