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兰州市实行分区分级管控 记者兵分四路探访

 2020/02/26/ 08:43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赵雨欣 滕效宏 孙建荣 华晓婧

我市实行分区分级管控 本报记者兵分四路探访

疫情防控不松懈 工作生活有秩序

对公交车进行消毒 孙建荣摄

地铁站每天定时消毒 孙建荣摄

城关区政务服务大厅秩序井然 赵雨欣摄

  按照《关于调整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措施有序恢复全市生产生活秩序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和全省疫情防控调整为省级三级应急响应的要求,兰州市坚持依法、科学、精准防控的原则,及时调整了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措施,实行分区分级管控,确保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2月25日,兰州晚报记者兵分四路,实地探访分区分级管控后城市运转和市民的生活状况。

  政务中心

  办理业务必须测体温、戴口罩

  2月25日上午10时30分,记者来到兰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中心将窗口前移,在大门口设立了医保、公积金咨询处,审批、出入境咨询处,每个咨询处前都粘贴了排队安全线。办理业务的市民先在此处咨询,拿到进入证,再扫二维码登记人员信息、测量体温,体温正常的进入办事大厅内办理业务。现场可以看到,有多位工作人员引导市民扫码填信息。此外,现场设立了多个公务展示架,列出了政务服务中心各窗口咨询联系方式,并推荐市民尽量采取网上办理业务的方式。

  在城关区政务服务中心一楼入口处,安保人员为每一位办事的市民测体温、做登记,之后市民排队乘坐电梯上楼办理业务。电梯内已经消毒,能够闻到消毒液的味道。记者了解到,自25日上午9时起,城关区政务服务中心所有业务均可办理。但是防疫期间,凡到城关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人员,须携带有效身份证件,规范佩戴口罩,接受实名登记和体温检测后按照“限制人数、控制总量”的管理原则有序进入政务服务中心,即办即走,避免滞留。没有佩戴口罩或发现有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者,不允许进入政务服务中心。

  从上午9时至11时,共有100余位市民来大厅办理业务,较往常少了一大半。走进政务大厅,自助办理区有30余台电脑免费供市民自行上网办理业务,帮办人员保持安全距离从旁引导,每位市民使用完电脑后,电脑都要消毒。各窗口业务办理秩序良好,没有出现扎堆现象。城关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张秀珍说,城关区政务服务中心对大厅内外进行实时消毒,对在岗员工也有相应的防控措施,例如全程佩戴口罩、一事一消毒、与办事市民保持安全距离、不扎堆等。

  网上办事

  咨询服务热线专人值守

  眼下正是防控关键期,为避免市民因资料准备不齐造成“来回跑”“多次跑”,城关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实行“先咨询、再办理”服务模式,建议市民在办事前先电话咨询有关窗口,准备好相关材料后到窗口办理。据了解,疫情期间,大到市、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小到街道、社区办事大厅,均设立了咨询电话,并针对不同业务开通了网上预约、网上办理流程。

  宋艳是城关区政务服务大厅的一名引导员,25日一上午,她不仅要引导市民办理业务,还接听了20余个咨询电话。对于需要交待办事细节的电话,她还会告知市民拨打各窗口咨询电话,具体询问。

  其实,疫情期间,街道办事处一直没闲着,只不过是网上预约、网上办理较多。25日上午,记者来到白银路街道办事处,办事大厅入口处依然是严格的测温、登记、消杀流程。服务大厅内,计生和复工复产咨询处的工作人员也忙碌了一早上。复工复产咨询处的工作人员滕玉瑜告诉记者,自上周五开始,陆续有企业负责人来办理相关业务,为了让大家少跑路,街道特意成立了复工复产企业群,在网上“手把手”教市民备案、审批等流程和准备事宜。

  事业单位

  工作人员全程佩戴口罩

  自2月25日起,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全部恢复正常上班。在城关区委区政府大门入口处,本单位工作人员采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扫脸入门,进行体温测量后进入办公区域。外来人员则需实名登记信息、测温正常后进入办公区域。

  走进办公大楼,包括楼道和电梯、卫生间,均有消杀痕迹,卫生间还配有消毒液。在城关区委宣传部办公室,室内开窗通风,工作人员佩戴口罩,各司其职。宣传部干部杨晓宇说:“单位配了酒精和消毒液,大家每次进出单位也养成了自我消毒的习惯,并自觉全程佩戴口罩,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他人。”

  居民小区

  业主“一人一证”访客可以进出

  《通告》发布后,各小区物业积极响应,对业主严格实行“一人一证”或者电子门禁卡,访客体温正常可自由进出,小区车辆不受限制,正常通行。

  “我们小区的业主使用的是电子门禁卡,与‘一人一证’一样,体温测量合格后,进出自由。对于来访客人,业主通过监视屏确认同意,在门口测量体温后方可进入小区,物业没有设置任何限制规定。”九州天源9号小区从2月25日开始容许来访客人进入。物业公司副经理杨千辉说,自市上发布《通告》后,在街道办的指导下,物业及时调整了防控措施,严格执行《通告》要求。

  同样,九州上层观邸小区也实行“一人一证”,每天将消毒情况的照片发至业主群进行公示。新九州花园小区业主委员会对院内公共区域和各楼道进行消杀,物业在大门口设立值班点,实行“一人一证”。一些三无小区由社区代管,积极响应《通告》,业主测量体温正常后可自由进出。

  交通出行

  有序恢复运营严格落实消毒措施

  2月24日零时起,兰州铁路局集团公司恢复了开行兰州至上海、兰州至武威等16对旅客列车,以满足复工复产旅客运输需求。同时,各车站、列车严格落实站场消毒、通风、检测等措施。截至2月24日12时,我省各地客运班线陆续恢复运营。据了解,出行旅客须携带个人有效身份证件,使用微信扫码,在甘肃省交通疫情监测系统中录入本人真实信息;无法使用乘车码录入信息者,必须如实填写《兰州客运中心站旅客健康申报卡》,确保客运班线出行信息可追溯。对于不戴口罩、不配合测量体温、不实名登记的乘客,兰州客运中心站不予提供乘车服务。

  “每辆列车达到终点站后都要进行车厢消毒,门框把手擦拭消毒。”2月25日下午,在兰州轨道交通东岗站,一辆列车刚刚驶进地铁站,消毒人员迅速登车开始消杀作业。在进站口,旅客要通过红外线测体温,每个站还预留了隔离观察区。车站电梯扶手、站台等公共区域,每天进行定时消毒。车站工作人员小马说,旅客必须佩戴口罩才能乘车,否则不能进站。

  公交出行方面,从2月24日起,兰州公交集团运力保障再次加大,高峰基本运力恢复至85%左右,发车间隔控制在8分钟左右;平峰基本运力稳定控制在75%左右,发车间隔在10分钟左右。原则上按照32座限载20人标准实施,必须保证客座率控制在3/4以内,当车辆载客超20人时,通过驾驶员宣传引导,组织车内乘客隔位、分散就坐,载客限流,并及时增发班次补充运力。从25日起,对运营的公交车辆,由原来的“一圈一消毒,一圈一擦拭”,改为“半圈一消毒,半圈一擦拭”,坚决遏制疫情。

  桃海市场

  购物者之间保持1米距离

  2月25日,我市天气较好,在培黎广场及部分小游园,只有稀稀疏疏的几个人在休闲聊天,相互间保持着一定距离。李老先生说,非常时期,他们遵守相关规定,不会像以前一样聚集在一起扎堆打牌。

  桃海市场入口处铺有草垫子,并喷洒了消毒液,购物者测温后方可进入市场。市场安排专人利用微型消防车、小喷壶和喷雾器进行全面消毒。每个销售区域的正前方都划有红色的等候区域,购物者之间保持一米距离。对于一些不自觉的市民,巡查人员会引导他们到等候区域。“由于市场是公共区域,每天来往人员较多。为保证疫情防控,我们每两小时对市场进行一次全面消毒,并对市场外围也进行高压枪喷洒消毒。”市场工作人员陆学君说。

  各大公园

  金城公园入园者占以往三分之一

  25日上午10时30分,记者在金城公园看到,市民戴着口罩从两侧小门进出,公园有专职人员定时对大门口周围消毒,并督促入园市民戴好口罩。记者观察了10分钟,粗略统计入园者有100人。而在公园休闲的市民有意识地拉开距离,很少有人结对入园。同时,公园广播滚动播放着疫情期间游园须知。

  据了解,金城公园自2月19日开园迎客以来,制定了《金城公园2020年疫情期间恢复开园实施方案》,在防疫防控方面毫不松懈,并加强对入园人员的管控,入园者必须戴口罩,严禁在园内聚集打牌、唱歌、跳舞等。工作人员在园内时时巡查,一旦发现类似情况予以疏散。

  金城公园副主任冯吉祥说,自恢复开园至今,每天的入园人数在4000人次左右,仅占以往的三分之一。

  植物园、仁寿山公园等待开园

  《通告》虽建议全市所有露天景区、公园游园、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全部恢复开放,但当天上午记者来到兰州市植物园和仁寿山发现,园区大门紧闭。当天,园区工作人员在门口划出间隔线,完善各项准备工作。但安宁区疫情防控小组特地前来督导,建议园区暂不对外开放。工作人员称,目前他们正在等候通知。

  记者采访时,兰州市文旅局的工作人员前来园区督查并提示,如若开园,景区的承载量不能超过50%,做好“一人一进一测一登记”,保持消毒、测温,引导游客保持1.5米的间隔,杜绝聚集扎堆,保持有序观园。据了解,公园开放均需接到所在辖区防疫防控小组的通知。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赵雨欣 滕效宏 孙建荣 华晓婧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