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黄土塬上生态城——庆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综述

 2020/03/25/ 03:0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通讯员 闫慧

黄土塬上生态城

——庆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闫慧

西峰区和谐广场。(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陈飞

庆阳市城市海绵运动绿地公园。(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陈飞

  庆阳市新城南区雨洪集蓄保塬生态项目——彩虹桥。(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陈飞

  2016年4月,庆阳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庆阳市以海绵城市建设“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为引领,全面落实“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三大环节,采取“雨水集存、中水利用、水质净化、有序排放、生态修复、环境治理、防洪防涝、固沟保塬、智慧管控”九大措施,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截至2019年底,庆阳市开工建设海绵项目220余项,完成投资30亿元。

  又到阳春三月,庆阳市区每个角落都点染着绿意,公园里、广场上、道路旁、校园里以及小区花园中,一个又一个“海绵体”在发挥作用——让这里的水更清了、绿更多了,也更宜居了。

  庆阳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面积为29.6平方公里,试点项目256项,批复总投资47.35亿元。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沟道海绵化治理、海绵道路、海绵校园、海绵广场、海绵地块及小区改造以及内涝治理等七大类海绵项目220余项,完成投资30亿元。以源头减排—中途滞蓄—下塬排放—固沟保塬全系统海绵体系构建为核心,以“三湖三沟道—绿地—内涝两大道”等项目为重点,实施综合治理。

  通过源头地块类海绵项目的有效实施,庆阳市建设城市公园8处,城市广场9处,街头绿地28处,城市新增人工水系蓄水量110万立方米,新增城市绿地50.5万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通过海绵城市内涝治理项目建设,全市新增城市雨污水管道60.9公里,治理黑臭涝池5处,消除内涝点17处,解决了老城区雨污混流合流、地下管网建设标准低和排水不畅等问题。

  通过实施海绵道路项目,该市新建、改造海绵道路85.9公里,完善了城市路网系统,改善了城市面貌。

  同时,该市规划实施西湖、东郊湖和小北湖“三湖”重点建设项目,通过雨水花园、生态截留网、前置净化塘、推流曝气机和纳微水处理等海绵元素和各类新工艺、新材料的合理运用,打造调蓄湖、海绵湖、生态湖、景观湖,完善城市人工水系,增加雨水调蓄容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庆阳市还创新提出“控源拦沙固沟保塬护城治河”理念,规划实施火巷沟、张铁沟、小崆峒沟“三沟道”综合治理项目,通过海绵城市与“固沟保塬护城治河”的有机结合,全力打造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项目,最终将火巷沟建成海绵森林公园,将张铁沟建成海绵湿地公园,将小崆峒建成海绵地质公园,有效遏制塬面萎缩,防止水土流失。

  庆阳市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典型的西部干旱缺水城市。近年来,由于城市扩张、地面硬化,导致雨水下塬集中排放,塬边沟道冲刷严重,具有典型的西北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形地貌及气候生态特征。

  对此,庆阳市依据“源头地块减排—过程管网控制—末端湖体滞蓄—下塬沟道治理”的建设思路,采用“滞蓄为主,以净促用,适度渗透,有序排放”的技术路线,通过海绵措施、水保措施、生态措施的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式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因此,庆阳海绵建设采用半透水性铺装在对下面的基础土层进行处理之后,上面用素混凝土垫层,这两层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水土下陷,而且还要做成一个坡度。水渗下去之后沿低处流,在低的地方采用排水明沟或是暗沟,有组织的收集雨水并输送到蓄水设备当中。

  “海绵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雨水问题,所以要想办法把有限的雨水充分留下来,并且利用好。”庆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总工程师王兆峰说。

  目前,庆阳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实现了“综合施策”,通过给水管网、节水设施、中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回用提标、雨水收集净化设施、地块小区及城市道路雨水中水回用设施的同步建设,实现高效节水、全面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通过海绵设施与综合管廊同步建设、管理、运营,实现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与市政设施的智慧管控;通过塬面海绵与沟道生态同步建设,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与此同时,结合西部湿陷性黄土特性,庆阳探索形成10项技术导则、标准图集和5项科研课题,为西部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初步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