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平凉市崆峒区:创新模式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2020/04/15/ 09:25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胥富春

崆峒区:创新模式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平凉日报记者 胥富春

  在崆峒区麻武乡,听到“萌牛”的名字,让人首先想到“蒙牛”,进而知道这里有个萌牛养殖示范小区。这是由萌牛牧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的现代畜牧业项目,总投资530万元,占地41亩,建有双列式标准化牛棚5栋2000平方米,附属配套齐全,最大饲养量300头肉牛。

  这个养殖小区按照“三变”改革有关要求,引导农户通过土地、肉牛、资金、生产农机具折价等方式入股合作社,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建立起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一体化运营模式,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增收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难题。

  截至目前,合作社共吸纳农户入股78户105.8万元,其中资金入股40户73万元,土地入股30户330亩,折资3万元,母牛入股8户31头,折资29.8万元。示范带动周边村民新增1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40户,冻配改良基础母牛2520头,有效推动了当地肉牛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

  同时,借力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集聚周边5个村的人畜分离肉牛养殖小区,将140万元以村集体的形式入股到区振武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再由联合社将资金折股量化转入区萌牛牧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按入股总资金的6%保底分红,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通过联合社方式,避免孤军奋战、单打独斗,形成产业发展强大合力,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这是崆峒区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积极推行“党支部+国有三公司一平台+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探索之一。通过这种模式,全区已扶持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32家,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土地入股1.7万亩、资金入股559.3万元、固定资产入股(折价)1058万元,入股分红2546户470.5万元,其中贫困户分红218户26.42万元;安排3108万元入股配股到龙头企业,采取“保底分红+效益分红”的方式,带动1562户贫困户实现稳定收益。

  因地制宜找准脱贫路径至关重要。以前的峡门回族乡颉岭村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道路狭窄崎岖,再好的农业成果都会因为交通问题而无法变现或者收益极其低下。为解决这里的脱贫问题,崆峒区在广泛调研摸底、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积极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削山头,造平地,对分散居住在13个沟壑梁峁的76户农户予以整体搬迁、集中安置。通过有效整合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两个共同”、民族乡发展等各类项目资金,全面建成了“四通两排一部一室一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效满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休闲、文化等需求。 

  在此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理念,积极推行“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依托当地群众养牛贩牛传统优势,狠抓肉牛养殖小区建设,夯实群众增收基础。目前,全村肉牛存栏800头,户均10头以上,人均畜牧收入达4585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5%以上。同时,对迁出区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采取大户承包、成本核算、收益各半的方式,种植山毛桃、核桃、李子等苗木,初步形成了以牛产业为主导,带动林果业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进一步拓宽了群众致富增收渠道。现今,颉岭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实现了拔穷根、挪穷窝、换新颜。

  在精准施策的同时,崆峒区大力实施富民产业适宜区全覆盖战略,建立了“政府主导、平台融资、联盟服务、龙头带动、市场引导”的产业发展体系,建成万头养牛乡12个、千头养牛村77个,发展10头以上养牛大户5430户,肉牛存栏量达到19.2万头。引进中国农科院实施了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项目;果园面积达4.5万亩,果产量达3万吨,蔬菜播种面积达7.2万亩,蔬菜产量达11.71万吨;扶持贫困户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五小”产业1282户,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2%。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