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华亭:特色产业拓宽致富路

 2020/04/16/ 09:28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胥富春

华亭:特色产业拓宽致富路  

  平凉日报记者 胥富春

  华亭市有8个乡镇75个村地处关山林缘区,基础条件差、贫困程度,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而作为全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之一,华亭在争取上级扶贫政策、项目、资金的难度远远大于周边县区。为此,该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推动一大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峡镇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依靠药材贩运、加工、销售20多年率先致富的马峡村刘建华,为了带领更多群众通过药材产业增收致富,联合镇内5家中药材合作社,注册成立了顺义中药材联合社。随着“中国大黄城”的建设和发展,联合社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有18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入联合社,入社会员562名,为全镇212户贫困群众分红4.77万元。

  在此基础上,由华亭市新康药业有限公司为主体,马峡镇顺义中药材合作社联合社整合各类资金550.4万元作为股金保底入股共同承建了马峡镇中药材交易市场,总投资5892万元,分三期用五年建成。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晾晒风干区、交易大棚以及部分附属工程。该项目带动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增加3000余亩,农民中药材收入由原来的2630元提升到5300多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6.2%。

  药材产业的发展,让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还通过当地扶贫车间直接取得了稳定收入。位于赵庄村的青松饮片中药材有限公司与320户农户签订“订单式”种植协议,在当地及周边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共1030亩,年产中药材三百多吨。公司在对产出药材全收购的同时,建立了扶贫车间,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就近务工,平均月收入1800-3000元。

  华亭市在抓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开辟增收新路径,引进的杂交构树短短几年时间已让很多农户从中受益。

  自黎明川杂交构树基地投入生产以来,东华镇黎明村的王振军便在嘉禾公司构树炼苗基地务工,冬季公司还安排他看护苗木和基地物资,保证基地安全,每月有2400元工资。务工的同时,他也亲眼看到许多农户通过发展构树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在他看来,构树不仅是一个新产业,还是老百姓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华亭市以嘉禾农发公司作为全产业链开发建设的承接主体,采取“国有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杂交构树产业,建立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杂交构树产业链,2020年内计划生产构树苗木660万株,在全市栽植构树7000亩。到2021年,全华亭市计划发展构树2万亩,至少带动3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杂交构树种植,户均年持续增收3000元,逐步实现生态效益、扶贫效益、经济效益“三效合一”。

  安口镇朱家坡村离华亭市区仅6公里,村党支部依托这一区位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带动了村域经济的大发展。

  朱家坡村民朱兴明从18岁开始外出闯荡,精心学习汽车修理技术,在大型4S店担任钣金工班长,日子越来越好。2018年,村上开始发展设施蔬菜产业,这让他很心动。在村党支部的动员下,他辞去了原本收入可观的工作,承包了村上蔬菜基地4座温室大棚,规模化发展草莓种植,探索种植礼品西瓜,不断丰富种植品种。2019年,他获得净收入30余万元,成为村上党员致富带头人的典范。

  朱家坡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建成日光温室14座、钢架大棚124座,种植辣椒、黄瓜、西红柿、草莓、甜瓜等温室果蔬的基础上,通过举办乡村旅游果蔬采摘节、乡村春晚等活动,新建“网红桥”等休闲娱乐项目,吸引华亭市区广大群众前往采摘体验、娱乐休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多年发展,朱家坡村已成为致富有路、文化有型、四季有景的“三有”新村,一跃成为安口镇乃至华亭市村域发展的“明星村”,成为华亭市村级发展中闪现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华亭市着力打好特色产业提质、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三大战役”,从2011年开始,以上年公共财政收入的15%列支财政支农资金,支持乡村开发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累计列支4.36亿元,极大地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