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汪川四月满目春——天水市秦州区汪川镇脱贫攻坚见闻

 2020/04/20/ 11:02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 郭德峰 郝勤学 周文涛

汪川四月满目春

——秦州区汪川镇脱贫攻坚见闻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郭德峰 郝勤学 周文涛

  4月10日,春光明媚。记者在秦州区西南的汪川镇采访时看到,位于闫沟村的唐人神集团甘肃美神存栏3600头核心原种猪场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离镇政府不到2公里的汪川新村易地搬迁项目坐落在汪川河两岸,一排排红墙黛瓦的楼体在春日阳光下显得分外夺目;位于苏成村的羊肚菌种植示范基地,羊肚菌在温暖的大棚里已冒出了白色的菌芽;在双集村乌龙头种植基地,连片的梯田里合作社正组织农民栽植乌龙头苗……

  汪川镇是秦州区西南片区处地最偏远、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近年来,全镇通过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2819户13652人下降为目前的134户605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33.62%下降为目前的1.45%。当前,全镇正在各帮扶部门和单位的帮扶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向贫困堡垒发起最后的冲刺。四月的汪川,春意盎然,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在望。

  养殖项目落地 成致富增收新引擎

  在汪川镇闫沟村山梁上,一座占地300多亩的现代化养殖场正在建设中,这就是全国重点龙头企业唐人神集团在这里投资建设的存栏3600头核心原种猪场项目。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唐人神存栏3600头核心原种猪场项目总投资1.5亿元,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建设存栏3600头基础母猪核心原种场,同步配套建设办公室、食堂、员工宿舍、门房、围墙、配电房、饲料间、猪舍及环保设施等。项目去年6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0.81亿元,预计今年6月全面完成建设任务,7月完成种猪引进,9月全面投入生产。该项目建成后可年产原种猪11000头、二元种猪21000头、商品猪50000头,实现销售额2亿元以上,并引导当地农民进行集约化、科学化养殖,助推畜牧科技发展和就业脱贫,加快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

  作为天水市和秦州区“十三五”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唐人神存栏3600头核心原种猪场项目落户汪川镇闫沟村,对于促进汪川镇和闫沟村脱贫攻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汪川镇不仅成立了由镇领导为组长,包片领导为副组长,派出所、国土所、畜牧站、水厂、农电所、驻村干部、闫沟村“两委”干部为成员的包抓项目领导小组,全力保障项目落地实施,而且积极组织贫困群众在项目建设中务工。负责包抓项目的该镇武装部长汪伟光告诉记者,去年6月项目开工建设以来,每天约有上百名闫沟村及周边群众参与务工,其中小工每天收入约130元,大工200多元。

  “目前在项目工地务工只能是短期收益,其实我们更注重项目建成后对当地群众的长期带动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周边群众的技能培训,促进周边群众在养殖场长期就近务工的同时,发展与养殖场相关的饲料加工等配套产业,让周边群众依托项目得到长期稳定的收入”。汪伟光对记者说。

  特色种植业 种下致富新希望

  4月10日中午,在汪川镇双集村乌龙头基地,区农业局果业发展中心工程师刘永强正在向来这里栽植乌龙头苗的群众进行现场教学。“每株之间要相距一米,苗子栽下去后培土时要提一提,然后用土盖在苗子周围……”刘永强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不一会儿,周围的群众就掌握了要领,分散到各个地块进行乌龙头苗的栽植。

  双集村乌龙头基地规划面积达5000多亩,为顺利推进项目实施,镇上对双集、旗沟、石沟三村的山地进行了整体流转,并依托土地整理项目进行梯田化建设。站在双集梁顶,极目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梯田中一行行泛着白光的地膜,以及田间栽植乌龙头苗的群众,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日画卷。

  “以双集村为中心的旗沟、石沟等村高寒阴湿,近年来传统农业高投入、低产出以及野生动物侵害庄稼等问题突出,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镇上投资600万元,采用‘企业代建、果园托管、农企互惠’的模式,在旗沟、双集、石沟3村启动建设占地5000余亩乌龙头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带动222户1100人农户增收受益,其中贫困户120户630人。”在双集村乌龙头基地,负责包抓项目实施的汪川镇副镇长辛蕾向记者介绍了项目的建设初衷和预计收益情况。

  同一天,在汪川镇苏成村的羊肚菌种植示范基地上,50多座连片的羊肚菌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负责羊肚菌种植的建辉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江生正和村民吴平仓为羊肚菌大棚通风透光。“你看,地上露出的那些白点,就是羊肚菌的菌芽,这些菌芽上来后顺利的话,再过一个月时间就可以采摘了。”指着大棚里娇嫩的羊肚菌菌芽,王江生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预计能亩产500斤,亩产值5万多元。

  “羊肚菌在我们村示范种植,我们村民不仅从土地流转中收益,同时还从种植、管理、采摘环节中务工,就近增加收入。”村民吴平仓告诉记者,羊肚菌在村上的种植,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为村民带来一种增收理念,目前,村上有好几户人都想着承包大棚搞羊肚菌种植。

  汪川镇区域面积大,地形多样,发展特色种植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汪川镇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结合镇村实际,科学调整种养产业结构,以实现贫困户增收为目标,引导支持贫困村及贫困户大力发展苹果、花椒、核桃、食用菌、畜禽养殖等特色富民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镇上通过采用“内培外引”“壮大扶小”的方式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为抓手,全力做好产业链发展“加”的文章,以期带动贫困户以务工参与、土地入股等形式获得工资和红利,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易地扶贫搬迁 迁出一片新天地

  在距汪川镇政府不到两公里的汪川河两岸,有一处占地面积200多亩的崭新“楼盘”,40余幢4层至6层不等的楼房矗立其中,楼体红墙黛瓦,布局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呈现出一种赏心悦目的农村新气象,这就是汪川镇汪川新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据介绍,汪川新村项目总占地面积280多亩,建有42幢住宅,户型分60㎡、80㎡、100㎡、136㎡四种类型。计划共搬迁汪川、柏沟、杏树等村503户247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9户734人。目前149户贫困户已全部入住。

  4月10日上午,柏沟村村民柏海龙正在汪川新村自家的楼房里教孩子做作业。柏海龙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房子面积虽然不大,但布置得简朴而温馨。谈起搬到新家的感受,柏海龙高兴地说:“真是感谢脱贫攻坚的好政策,使许多像我这样的贫困户不仅花钱不多就住进了楼房,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地方交通、吃水、用电、孩子上学还有上厕所、污水处理等与原来的旧村有天壤之别。还有自从搬进新房,自己感觉一下子精神也振奋了,干啥都有劲了。”柏海龙告诉记者,自己年前在北京的餐馆打工,这段时间受疫情况影响还没去,等疫情结束后再去,“更努力地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目前看到的这些楼房和道路、绿化、亮化等都是一期工程,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展二期工程,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幼儿园、公共汽车站、文化活动广场、综合服务中心、金融服务网点、医疗保健服务中心、通讯营业网点、商业街等公共服务设施。努力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对于新村的建设发展,镇党委书记吕咏星充满信心。

  从柏海龙家出来,突然听到一阵密集的鞭炮声。镇党委书记吕咏星告诉记者,这可能是今天有搬新房的人家“入烟”。循着鞭炮声,记者来到汪川新村C10栋楼前,只见房主人柏九曲和妻子李清叶在热情地迎接前来“入烟”的亲朋好友,亲友们道贺的鞭炮和礼花不时在门口燃响,将喜庆的气氛蔓延到整个汪川新村。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