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文虎和他的宝贝牛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兰天 通讯员梁璐
柴寺村是平凉市崆峒区白庙乡的一个小山村,村子不大,却是远近闻名的靠牛脱贫、靠牛致富的“牛村”。2012年11月,白庙乡柴寺村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肉牛养殖示范村,走出了一条牛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发展模式。
46岁的禹文虎是柴寺村的一名肉牛养殖专业户。2003年,他放下金昌的馒头生意回乡照顾老人,接下了白庙塬上祖祖辈辈的传家“手艺”——养牛。
从1间3头,到3间9头,再到如今2间大养殖棚里的22头牛,禹文虎和媳妇管着牛,哺育大了一双儿女。“这些牛都是宝贝,在家养牛比背井离乡务工划算多了。”禹文虎说。
“以前在金昌,每年最多挣2万元,现在只要行情稳定,养牛平均每年纯收入六七万元。”禹文虎指着牛棚里体格最为健硕的一头说道,“这是我家的‘牛王’!别看它是杂交牛,1万8买进后经过育肥,四五个月就能出栏,起码能卖到2万5!”
从金昌回家后,禹文虎种起了玉米、养起了牛,开启了“玉米+肉牛”“种植+养殖”的致富模式,摇身一变,成了一名“牛倌”。“肉牛食草量大,家里的30多亩玉米都是它们的口粮。”禹文虎带记者走进牛棚隔壁的“小作坊”,粉料机轰鸣着,地上有序摆放着待粉的玉米、备好的油渣和粉好的饲料。
禹文虎和村里的其他养牛大户一样,既是“生意人”,又是“手艺人”,平日里还兼任着村里20多户养牛新手的技术指导。
92岁的养牛大户禹长海给牛添加饲料,村子里的“牛经济”不断变好
“农机购买有补贴、扩大养殖有贴息贷款、养母牛还领过补贴、疫苗免费打、培训免费参加……”禹文虎细数着说,“咱现在得了政策福利,周边邻居们只要有养牛的,我们就给大伙引个路,帮着看哪头牛的‘发展前途好’,自家牛出栏时也顺带着帮邻里把牛运出山。乡里乡亲搭把手,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截至目前,柴寺村肉牛年存栏量3300头,年出栏2000余头,年产值可达到820万元。通过养牛,全村40余户贫困户实现了稳步脱贫。
“我们主要以种植、养殖结合的模式搞散户肉牛养殖。村里有2600余亩玉米用来保障肉牛饲草料供应。全村380户村民里,70%以上都养牛,村子里仅10头以上养殖规模的就有50户。”村支书马广军高兴地说。
相关新闻
- 2020年04月24日新甘肃“云讲堂”开讲 李光斗畅谈“疫后新经济”
- 2020年04月23日脱贫户路通祥:牵着牛群奔向好日子
- 2020年04月22日今年一季度 兰州市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66.43万元
- 2020年04月22日一季度 甘肃高技术制造业、新型消费形态等新动能逆势增长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