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一个“傻子” 一粒种子 一片林子

 2020/06/18/ 11:0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何成军

  一个“傻子”种了一片林子

  柴在军生在河西走廊祁连山脚下的农村,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农民的疾苦。1985年,从部队转业后,在地质部门工作。后来,凭着当兵开阔的视野,穷则思变的头脑和开阔的思维,柴在军放弃了这个“铁饭碗”,从搞运输、开酒店,做粮食流通、农副产品生意,成为甘肃拥有相当积蓄的致富能人。

  家乡肆虐的黄沙,掩埋了曾经繁荣文明的古丝绸之路,酷烈的阳光,蒸发了每一寸生存的希望,沙区经济发展前景黯然。生在祁连山下,长在大漠边上,从小饱尝了农民的艰辛与贫困,柴在军对这一切都有着体肤之感。

  1990年,当他准备投资矿产地产开发时,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尊崇,“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生产有机食品,变劣势为优势,为人民谋福祉”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柴在军,毅然决然将他创业获得的4000多万血汗钱,投入到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高台县沙嘴墩风沙口的戈壁荒漠。通过30年的实践探索,充分验证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沙漠不应是消灭的对象,而是应该被充分利用的对象。沙漠是金,大力发展沙产业,沙漠完全可以变成人类的福祉。”怀着对“沙产业”理论的憧憬,充分利用沙漠富集的阳光和洁净无污染的沙漠净土、极为有限的祁连山雪融水,发展现代科技大农业,实现农、工、贸一体的全产业链。

  面对柴在军的治沙决心和信念,当地政府划拨3万亩沙荒盐碱地交给他。从此,柴在军开启了数十年如一日防沙治沙、改良盐碱地的生涯,在风沙肆虐中探索实践沙产业的路子。

  然而,开创一个前无古人的沙漠科技农业谈何容易?改变,不仅需要人才、技术、研发、实验和创新,更要防风治沙、改良盐碱地,选择培育适于沙漠生长的农林作物品种和技术;需要严格按照大自然规律和市场消费需求来选择和定位沙漠特色,具有市场需求竞争力的物种产品,让富含人类健康基因机能稀缺的营养生物物种为人类提供服务,这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显而易见,这也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世纪工程。比起那些“短平快”的矿业、地产、金融等行业,要想在沙漠获得财富效益简直是天方夜谭。

  那时的柴在军,在周边人的眼里就是一个“拿着巨资打水漂的傻子”。

  创业是艰难的,而在沙漠里创业更是难上加难。风餐加沙子,露宿伴严寒,酷暑有蚊虫……所有大自然能够“惠顾”的一切,柴在军和他的团队都“享受”到了。加上农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资金、设备、技术等困难接踵而至。好在柴在军和他的伙伴们都有一副不怕吃苦的身子骨和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面对血汗钱全部洒向沙漠而不产出的困境,面对因欠水电费而使试验中断的尴尬,面对发不出专家工资而卖掉房子、车子的艰难阶段,柴在军没有后悔,别人的嘲讽和流言蜚语反而激励了他创业的斗志。在柴在军最困难的时候,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陆续伸出援助之手,驻地部队官兵和市县政府机关干部的义务劳动都安排于此,帮柴在军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终于,经过十五个春秋的奋斗,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高台县沙嘴墩风沙口上,治理出了3万亩沙漠绿洲,培育出了600多个沙漠农林作物品种,其中有四项技术获得国内领先水平,并成为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沙漠农林科技示范园,并成立了甘肃三鑫农林科技有限公司。

  如今,30年过去了。时间没有在柴在军的手中如沙子般流走,它回报柴在军的是3万亩四季如春的一片绿洲。

  曾经这片不毛之地成了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咽喉要塞上的绿洲,放眼望去渠路林田,雪水环绕,高效节水等科学配套,虫鸟和鸣,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的3万亩绿洲良田。甘肃三鑫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被国家三北局、中科院认定为三北地区樟子松“十一五”国家科技星火产业的示范基地,国家林业局评定的“全国质量信得过苗圃”,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中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集中分布在西北和北方,也使得新、蒙、藏、甘、青五省的沙化土地面积继续“领跑”全国。十几年来,柴在军的足迹已先后踏入六大沙漠,对荒漠化和沙化的直观感受让其心理备受冲击。

  沙化土地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区的920个县域且超过50%,属于极重度沙化。“面对茫茫沙海,我和我的团队能力是有限的,期待更多人能加入治沙的队伍!”柴在军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