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旅游

织就“绿锦”换“金山”——崇信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见闻

 2020/07/06/ 11:02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赵富生

织就“绿锦”换“金山”

——崇信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见闻  

  平凉日报记者 赵富生

  夏日的崇信,青山翠染,碧水绕城;漫步于龙泽湖畔,景城相融,一步一画,令人心旌荡漾。

  一个个春华秋实的轮回中,崇信县干部群众以满腔豪情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汗水染绿“两塬三川”,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乡村兴的发展路子。

  人人出力接续植绿

  “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谈发展。”当记者问及生态环境改善的话题,群众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该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发展共识。

  每年的春秋两季,山间旗帜漫卷,人影攒动,处处都是造林植绿的大干场景。“县上实施城镇增绿添景、面山绿化、美丽乡村绿化、‘三荒’造林、景观廊道建设、民生林业‘六大工程’,全县生态总量和质量实现了新突破。”县林草局局长张继珍告诉记者,2016年以来,全县仅面山造林绿化完成朱家寨、阎后沟、陶坡等14个工程区,绿化面积达到3.75万亩。

  “每年种活一棵树,自己心里就踏实几分。”柏树镇闫湾村王根田是大伙眼中植树的“老把式”,经他亲手栽植的树苗成活率出奇的高。10多年来,每年春秋造林绿化,王根田从不会缺席。“栽活一棵树,就是为全县造林绿化贡献了一份力量。”王根田告诉记者。

  崇信地处陇东,干旱少雨、生态脆弱的“烦恼”较为突出。为了解决发展的瓶颈问题,崇信县委、县政府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国家森林城市,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让绿色成为发展最耀眼、最动人的色彩。

  心中有绿,方能绿满神州。现如今,全县造林绿化21万多亩,绿地7万平方米,建设美丽乡村40个,建成绿色通道258公里,森林覆盖率达36.02%………

  系统治理补齐短板

  “如何让蓝天更蓝,黑河变清?”

  为了留住“崇信蓝”,该县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煤质管控、扬尘污染、餐厨油烟治理和清洁取暖改造力度,落实工业企业“三防”措施,关停99台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建筑工地扬尘管控和城区湿法清扫措施落实率达到100%。

  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但随着污染物排放量的持续增加,水生态环境面临着很大压力。在崇信,黑河成为名副其实的“黑河”。

  “中午穿的白衬衫到晚上都变成黑的了。”新窑镇赤城村村民周永忠告诉记者。对此,崇信县推行“河(湖)长+警长”巡查监管模式,部署开展了保护母亲河“零点行动”、新窑矿区环境治理大会战、违法违规采砂“清零”,城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5%以上……一系列举措,让黑河变清,汭河变美,黑鹳等珍稀鸟类栖息湖畔。

  随着“四季战役”的深入,影响农村面貌的顽症痼疾得到彻底根除。崇信县大力推行化肥农药减量化和煤矸石、畜禽废弃物、面源污染集中整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开展地膜“以旧换新”,农村面源污染等突出问题从源头上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美了山川富了乡亲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旅游产业为老百姓带来福音。“村美景新,宜居宜游。”初次来崇的陕西游客闫小丽告诉记者。

  崇信县把旅游产业确定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积极争创全省、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精心打造了风景名胜游、名木古树游、人文古迹游、民俗风情游、牡丹观光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华夏古槐王作为平凉旅游新名片亮相《魅力中国城》节目,风景秀丽的龙泉寺、五龙山,奇特罕见的三异柏吸引外地大批游客来崇观光赏景,新窑镇西刘绿源美家庭农场、锦屏镇梁坡、平头沟村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每年吸纳接收劳动力500余人次,年带动农户增收40余万元。

  据悉,崇信县2020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共接待各类游客4.7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3.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15.9万元,同比增长15%,旅游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