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视点】今天,我们怎样传承非遗

 2020/07/08/ 06:0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 莉 郁 婕

【文化视点】

今天,我们怎样传承非遗

舞蹈表演《朵迪舞》 郁 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 莉

  非遗,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是一个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这一文化传承工程已走过了17年的时光。特别是自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以来,保护非遗的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并且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传承非遗呢?

  一

  今年端午节前一天晚上,一场名为“我们的节日·活态非遗——端午·溯源”的公益文化演出活动,在兰州市南关什字亚欧国际广场举行。

  我在演出现场随机采访了一些观众。当我问兰州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李天沐,是否知道非遗是什么时,这个只有9岁的女孩坚定地回答:“知道,非遗就是古代的人留给我们现代人的一些东西,来猜测他们说的是什么,猜测那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当我再问她对非遗感不感兴趣,想不想传承时,这个孩子的回答竟然让我有些感动,她说:“应该传下来,这是了解我们古代知识的一种方法。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去教,我也会去学。”我接着问:“那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去学,你会去吗?”她答:“会,因为这样才能传承古代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里,非遗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而在我国,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0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在我国,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137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有3145个子项,涉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315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将非遗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门类。截至2018年,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先后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068人。传承人是非遗的传承主体,肩负着以缤纷多彩的个性创造延续传统文脉的使命。

  “我们的节日·活态非遗——端午·溯源”演出活动,围绕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将诗歌吟诵与原生态民歌、新时代民谣相结合,既向伟大的诗歌传统致敬,又充满浓郁的非遗韵味。莲花山花儿国家级传承人汪莲莲等人热情奔放的《莲花山花儿组合》,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马头琴专业青年教师、朝格组合队长巴依勒格气势磅礴的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蒙古族原生态长调代表性传承人童玉梅悠扬动听的蒙古族原生态长调演唱,裕固族民歌省级传承人白娅·娜穆琪(白金花)和裕固族语言、口头文学代表性传承人安玉玲从很久很久以前传唱下来的裕固族民歌,以及甘南舟曲多地艺术演艺有限公司舞蹈团寓意吉祥祝福的“朵迪舞”等,一个个精彩的节目,让远古的乐章与现代的观众交融互汇,让耳朵的盛宴与心灵的震撼同期抵达,带观众走进美丽的盛夏,切实感受非遗的魅力和永恒的文化价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