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搬迁·乡村游·产业——泾川唱好脱贫攻坚“三本戏”

 2020/08/17/ 06:1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东 叶海 李满福 施秀萍 朱宇鲲 通讯员 任新红

  朱家涧移民新村小区环境优美,搬迁移民实现了住得好、产业全、能致富。本文图片均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子恒摄

  美丽家乡,有约天下

  泾川县位于甘肃东部、陕甘交界处。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游客心照不宣的旅游“打卡地”之一。

  6月上旬,穿行于泾川县乡,一路翠绿绕身,景致宜人。

  “现在,周围国家3A级景区就有4个了。”随行干部无意间的一句话提醒,让人顿觉此行本身就是一次远离尘嚣、寻找乡愁的乡村游。

  曾几何时,靠着青山绿水的村民们,抱着身边的“金碗”,却在拼命找“饭”吃。

  高大的石牌坊,葱郁的花木,流淌不息的泾河。一块“山水白家”的牌匾,吸引游客走进泾明乡白家村。移步白家民俗文化景区,一处“牛角沟遗址”告诉人们,这里曾出土过距今约5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命名为“泾川人”,“牛角沟遗址”在201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里有一处文物国保单位,本身是一块令外界惊羡的旅游“招牌”。

  之后的小桥、流水、古树,都是村民再熟悉不过的景象。园林化的设计,以及精致的人文景观,把这里打造成了游客们放飞心灵的“驿站”。通往景区的鱼池边,50岁的杨彩虹忙着给客人做她拿手的凉皮、凉粉。“有本地的回头客,但更多的是外地游客。”杨彩虹说,前几天县上在这里搞活动,她的小店一天就卖了1500多元钱的凉皮。

  家在白家湾东社的杨彩虹,刚开始给人打工,后来发现别人卖凉皮都可以挣钱,为啥自己不能呢?于是,杨彩虹开始在家做,然后推着小车车在村前屋后卖凉皮。尽管生意不大,但还算有些收入。2017年,自己掏了5.2万元钱,在景区买了一间40多平方米的铺面,专卖自己的“拿手活”。

  现在政策好,景区环境好,收入也不错,去年她一个人忙前忙后,挣了5万元左右。另外,离家近,啥也不耽搁。

  58岁的白纯国在景区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巧媳妇农家乐”,现在生意也不错。其实,当时办农家乐时,他也很犹豫,周围人也“泼凉水”:“咱这烂沟沟,谁来呢!”

  后来,他去庆阳市、平凉市周边县区农家乐参观学习了一趟后,观念一下子变了,“一碗搅团能卖10元钱!”白纯国说服家人:咱也开!

  “遇到忙的时候,需要大量人手,得雇人。”白纯国说,有时候一家能带动好几家改变生活。

  村支书白宁安说,现在他的工作“主阵地”在景区,“既然把牌子挂起来了,就要经营好。”

  如今的白家村,已建成“牛角沟遗址”展馆、民俗农耕馆、演艺广场、白家水街及文化传承、生态采摘、休闲垂钓、农趣体验、亲子娱乐、花卉观光等多个主题园,带动20多户群众集资新建了仿古式门店,全村42户人从事农家小吃经营、手工艺品制作、土特产品销售及旅游服务。

  “近年来,我们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助推精准扶贫的有力举措,依托项目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因地制宜搞建设,多方推介树品牌,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县一张亮丽的名片。”泾川县县长王廷佐说。

  泾川县把发展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坚持用规划景区的思路规划乡村,用建设景点的理念建设乡村。精心打造以党原高崖、玉都康家为代表的陇东民居型,城关凤凰、玉都下坳为代表的休闲游乐型,泾明白家、红河田赵为代表的山水田园型,汭丰郑家沟、党原城刘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型,王村完颜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型,罗汉洞挽头坪为代表的农业观光型等乡村旅游示范村。目前,城关镇凤凰村、泾明乡白家村、汭丰镇郑家沟村、王村镇完颜村成功晋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9年,该县仅乡村旅游接待人数9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300多万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