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搬迁·乡村游·产业——泾川唱好脱贫攻坚“三本戏”

 2020/08/17/ 06:1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东 叶海 李满福 施秀萍 朱宇鲲 通讯员 任新红

城关镇组织有技术特长的妇女开展专业培训,拓宽村民就业创业渠道。

  好果子永远不够卖

  泾川种果树的人多,而且历史悠久。但在几起几落的苹果产业发展中,当地果农获利并不多。而且,作为平凉市最早种植苹果的县,泾川的苹果牌子并不闪亮,甚至在发展过程中掉了队。

  如何迎头赶上,实现果农在果品生产中收益的最大化,是泾川县多年来一道需要破解的难题。

  2012年底,县上通过招商引资,引来了长期在全国各地苹果园里摸爬滚打20多年的广东客商傅锦生,创办了富原红果品贸易公司。精明的潮汕人傅锦生,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托管模式,与全县10个乡镇、26个苹果产业重点村的2600多户农户,合作建立了优质苹果产销基地3.5万亩。也就是说,只要按定好的“框框”规范化操作就行,其他环节农户可以不用操心,到时会按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确保果农利益。

  果园托管,在当地本身是新鲜事。傅锦生对“托管”的理解是:标准化的生产,只有龙头企业才能做到;减少技术服务、农资服务中不必要的环节,让利于民;贫困户入股公司,让效益最大化;果农跟着企业走,企业跟着市场走,大家共赢。

  “差果子永远不好卖,好果子永远不够卖!”这句话,现在成了傅锦生的口头禅。

  在富原红果品贸易公司,工人们在现代化的生产线上有序地忙碌着,清洗、消毒、分拣、贴标、包装、存贮,“一条龙”完成了一道道工序。工人们说,这几天大家心情都好,因为老板最近又和泰国那边联系好了新的销售渠道,这些天大家都在忙着往泰国发货。

  其实,在这家公司上班的工人,多数是附近村子的村民,他们通过劳务输转进入公司上班,同时还能兼顾家务。

  这里,能让贫困户因果而富。窑店镇公主村的赵丽英从2013年开始就断断续续来公司分拣、包装苹果,“家里情况好多了,前两年换了新房子,去年又接了一辆小轿车。”

  与龙头企业不同的是,近些年兴起的家庭农场,也是泾川果产业“大军”中的一股新锐力量。

  在飞云镇闫崖头村,一块“保成彩虹家庭农场”的牌子,在四周都是果园的小院子里显得很不起眼。但就是这不起眼的一个家庭农场,却让周边80多户果农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从农场名称上,可以猜得出这是一家以两口子名义开办的家庭农场,男主人叫薛保成,女主人叫鲁彩虹,农场就建在家跟前。

  老薛说,他之前一直务果园,逐渐摸索出了一些“东西”。2004年,两口子从村上承包了90亩果园,忙前忙后,一年下来收入还算不差,他家也成了村上数得着的几个苹果大户。

  2016年4月,在县上利好政策的推动下,老薛的果园里挂上了“保成彩虹家庭农场”的牌子。如今,该农场管理着100多亩果园,职工有30多人。

  在农场的一间会议室里,墙面上挂着几面村民送来的锦旗,各类奖状、奖杯和证书有序地摆放在办公桌前。其中,老薛最看重的是2018年11月由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颁发的“抓党建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证书,鲁彩虹也有一个奖项:“陇原脱贫攻坚巾帼带头人”。两口子,两个“带头人”!这是对他们最大的褒奖。

  别看这是一家建在田间地头的家庭农场,其管理方式可不落伍。果园追溯工程,可以让每一块果园、甚至每一棵树,都能得到信息技术保障。在这里负责网络的几个小伙子,是“回流”村里的大学生,也是技术骨干和网络高手。他们把现代信息技术尽可能多地运用在这里。技术培训、肥料采购、销售渠道等,几乎都是在网上完成的。

  这些年果子走俏,还得依靠科技的力量。“苹果触网,销售更广。”老薛心底里高兴。

  近年来,“保成彩虹家庭农场”紧紧依托家庭农场基地,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帮助贫困群众采购品牌农资,代销苹果、小米、核桃等特色农产品,2019年帮助村民销售苹果870多吨,有效降低了成本。

  他们成立的宝红果品产销专业技术协会,组建了设备齐全的果园机械化服务队、果园技术管理服务队,建办了飞云镇电子商务服务站。镇上党建办的同志介绍,在协会的示范引领下,目前闫崖头村果园面积达到1242亩。老薛他们今年已为22户贫困户耕作116亩,无偿为他们提供优质苹果苗木2000株,两口子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带头人”的担当。

  当然,在泾川,除了果,关于牛的话题也多。在“平凉红牛”泾川鼎康公司肉牛育肥场,可以看到这里820多头牛在标准化的暖棚里,享受着听音乐、吃熟食、做按摩的“高标准”生活。这家由国企、民企共建的现代化企业,既有效发挥了国企的资本优势,又充分利用了民企的技术优势,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运营。董事长程强说,公司带动了整个泾川县18个养牛合作社、1269户贫困户、4060人通过入股企业,保底分红,实现了长期和灵活就业。

  “看一家人,只要树上有长的,圈里有养的,就一定能富起来。”这是一句玩笑话,可能也是一句实话。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