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白银市平川区:这里有座陶瓷小镇

 2020/08/22/ 02:2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曹立萍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这里有座陶瓷小镇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曹立萍

  “欢迎你们来到平川陶瓷小镇。”

  8月17日,记者跟随中宣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采访团来到位于白银市平川区的陶瓷小镇,探访西北小镇工业遗存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看“窑变”艺术如何在这里绽放光彩。

  朴素的红砖墙面、老旧的厂房、废弃的烟囱……走进陶瓷小镇核心区,强烈的后现代工业遗存气息迎面而来,时间倏然倒流。

  平川陶瓷小镇核心区占地约200亩,位于白银陇烨陶瓷有限公司厂区内。2018年,陶瓷小镇核心区内陈列馆、博物馆、工业遗址博物馆、咖啡馆等相继建成,属于平川这座西北小城独有的陶瓷记忆自此停留。

  在平川陶瓷小镇讲解员王丽丽指引下,记者走进陶瓷小镇陈列馆,看到百余件陶瓷艺术制品被陈放至此,或流光溢彩,或朴素质雅,或高雅别致……每一件陶瓷艺术品都让人为之赞叹。

  “摆放在这里的陶瓷艺术品,都是我们工厂自己设计生产的。”平川区陶瓷研究中心主任孙守南介绍说,为适应现代人审美需求,技术人员通过对原有制瓷工艺进行改善,艺术瓷器呈现出了独有纹理和质感,传承千年的制瓷工艺获得新生。

  “了解平川陶瓷发展历史,需要从这些陶瓷碎片开始。”在讲解员王丽丽讲述中,记者看到一个个瓷器碎片带着历史痕迹,静静地躺在陶瓷小镇博物馆陈列柜中,演绎着“泥与火”在这片土地上的技艺变迁。

  “平川区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区境内就开始烧制陶瓷。”孙守南介绍说,平川区境内丰富的煤炭、陶土是当地陶瓷产业延续发展至今的基础。据测算,平川区各类陶土测算储量达40亿吨以上,年原煤产量达1000万吨,能够满足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等常见的各种产品类型的生产需求。

  在陶瓷小镇的中心位置,有一座形似蒙古包状的砖砌瓷窑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是平川陶瓷产业搬迁至此后的第一代瓷窑,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被称为倒烟窑。”王丽丽继续介绍,由于倒烟窑为间歇式炉窑,窑内温差小,具有生产调节灵活的特点,在当时为生产耐火材料、日用陶瓷作出了重要贡献。

  平川陶瓷产业的历史变迁的每一步,都深深烙刻上平川区这座工业小镇的城市转型印记。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成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靖远磁窑陶瓷厂,由于技术单一、管理落后等多种问题叠加,逐渐没落,最终倒闭。

  “如何让陶瓷产业工业遗存换一种‘活法’,成为平川区这座工业小镇转型发展所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平川区委书记杨恭告诉记者,在最大程度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充分发掘和保护当地陶瓷文化资源,是他们选择打造平川陶瓷小镇的初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规划布局,是让沉寂的工业遗存焕发生机的第一步。”杨恭说,为做好陶瓷小镇规划布局,他们邀请国内知名设计团队,对3600亩陶瓷小镇规划用地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分三步逐步完善陶瓷小镇环境艺术及商业配套服务建设,打造集旅游观光、体验休闲为一体的陶瓷特色小镇。

  在采访的最后一站,记者来到平川陶瓷小镇非遗传承中心,见到正在体验陶瓷制作的丁馨娟小朋友。“现在几分钟就能做出一个陶瓷碟子!”丁馨娟告诉记者,她非常喜欢来这里体验制作陶瓷艺术品,不仅可以自己动动手,而且每做出一件陶瓷成品都特别有成就感。

  据悉,2018年,平川陶瓷小镇核心区建成并对外开放,当年的旅游参观体验人数就达到了近30万人。

  谈及下一步陶瓷产业的发展规划,杨恭信心满满。据介绍,下一步,平川区将利用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争取规模以上艺术陶瓷生产企业达到5家以上,工作室及作坊50家以上,产量1000万件,从业人员实现2000人以上,推动艺术陶瓷在特色化、精细化上实现新的突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