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历史眼】太符灯舞:罕见的汉族舞蹈,只流传于榆中一村

 2020/09/01/ 09:25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黄建强

太符灯舞:罕见的汉族舞蹈,只流传于榆中一村

太符灯舞舞者服饰、脸谱与道具 资料图片

  在榆中县和平镇马家山村,流传着一种罕见独特的民间原生态舞蹈,它最早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太符灯舞流传区域十分狭小,仅限于榆中县和平镇马家山一个村落,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太符灯舞其实是一种民间社火队表演形式,借用《封神演义》里的人物,借助由“虎符”演变而来的“太符”为象征,与当地春节社火里的“花灯”相融合,植入“驱除邪魔、保佑平安”的朴素愿望,张扬西部农民剽悍与淳朴的个性。舞蹈的情节、动作以张扬威武凶猛、虎气十足的“太符”以及精巧玲珑、婉约柔美的“花灯”相结合,刚柔并济,形成反差强烈、极为独特的艺术效果。最初舞蹈形式是4人舞,后来为了适应舞台表演需要,扩充为36人舞蹈方阵。36人的威武方阵表演时,身着红黑两色长袍的表演者脚蹬云靴,脸上分别涂饰着图案为“太极图”的黑、红妆,伴随着密集的锣声和鼓点,豪迈起舞。

  “太符”又称“虎符”,是古代君主传达命令或征调军队用的一种信物。太符灯舞的“虎令”道具和“红”“黑”两角色传说来源于姜子牙的两位大将郑伦、陈奇,是社火鼓队里的“总指挥”。郑伦、陈奇原为商纣王将军,曾拜昆仑度厄真人为师,二人身怀绝技,郑伦能鼻哼白气制敌,陈奇可口哈黄气擒将。舞蹈主要体现的是传说中的两员大将“屈降”为“太符”,再巧妙地融入“花灯”,使太符灯舞赋予了既统领“鼓队”又“驱除邪魔”以及“吉庆纳福”的多元的丰富文化内涵。

  追溯太符灯舞的历史渊源,要从一个名叫张文理的人说起。

  清朝道光年间,祖籍河州的张文理因家境困难,流落兰州打工度日。后略有积蓄,便在兰州东岗镇桃树坪以南的马家山(榆中和平镇马家山村)开垦种地,渐成村落。为了不受附近大户的欺负,张文理根据《封神演义》的故事,在社火鼓队里演绎、创编了太符灯舞,以此来指挥鼓队表演,在当地名声大噪,以“六筒鼓能乱六十筒鼓阵角”的表演,被兰州人称为“皋兰山上的神鼓”。

  现在,太符灯舞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传承四代。 撰文/黄建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