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张掖肉牛金字招牌
——我市推进肉牛全产业链发展纪实
张掖日报记者钱晓萍
每日甘肃网9月8日讯 据张掖日报报道 谈及我市牛产业,龙头奶企前进牧业是不可绕过的代表性话题。这个从最初的奶牛养殖、饲草种植发展至集养殖、繁育、鲜奶产销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如今不仅跃居全国奶牛养殖企业排行榜第16位,成为蒙牛、三联等知名乳企的合作伙伴,而且被成功认定为第六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周边2万多户农民共同致富。今年上半年养殖效益更创历年新高,完成产值4.63亿元,同比增长15.2%,实现利润8850万元,而它的发展也见证着我市肉牛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对我市而言,牛产业既是最基础的产业,也是最现代的产业。地处北纬38度农畜产品黄金产区,拥有动物疫病的天然屏障、百万亩优质牧草基地、全国最大的西门塔尔高代杂交母牛种群,使得张掖优质肉牛孕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此同时,“繁殖性能好、食安检测药残和农残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甚至主要检测项目为零”的牛肉品质更是全方位迎合了当下绿色有机的消费需求。
为把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百万头优质肉牛基地,打造百亿级牛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全力推动肉牛产业扩容增量、提质增效、绿色崛起,形成了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企业为引领,规模养殖场(小区、合作社)为重点,适度规模家庭经营为中坚力量的梯度养殖格局。
政策引领 搭实产业发展框架
产业振兴,政策先行。在站位全省全国,对我市牛产业发展实际进行科学分析研判后,出台《张掖市牛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制定支持牛产业快速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为明确产业持续发展定位下好了先手棋。先后成立市、县(区)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因地制宜出政策、谋路子,使得牛产业发展形成了从上至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普及标准化生产,狠抓规模养殖,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探索养殖设施、草原承包经营权和活体牛抵押贷款,鼓励农户扩大养殖规模。坚持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引导支持广大农村利用集体土地,特别是集中建设小康住宅置换出来的旧宅基地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实现产业扩量。至目前,全市牛饲养量77万头,母牛存栏30万头,百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04个,农户4.6万户,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跻身全省养牛大县行列。全市共有省部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20个、省级肉牛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2家,肉牛标准化技术普及率达75%以上。规模养殖占养殖总量的70%,防疫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全市规模养殖场产地检疫率、定点屠宰检疫率均达100%。通过改组改造、入股融资、并购重组、建立肉牛育种繁育专项贷款风险补偿金等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吸引更多企业和资本参与牛产业建设,祁连牧歌与甘肃农垦集团合作,建成万头肉牛养殖场;前进牧业与贵阳三联乳业携手,打造德联万头奶牛养殖场……一批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加速发展。至此,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主攻、农户主动的牛产业发展格局已然形成。
科技赋能 提升品牌影响力
“我们采用恒温饮水槽,确保牛饮用水22度恒温,给每头牛配备电子耳标,将其进场后的身体指标、采食等信息情况上传中控平台,做到了对牛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科学养殖,细致到一天长重多少都可查……”在祁连牧歌万头肉牛智慧养殖场,这样的高科技已经不是新鲜事。该公司办公室主任王芳介绍,不仅如此,公司还基于大数据平台打造供应链体系,打通京东、天猫等多家线上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热销,产品覆盖北京、上海等26个省市,如今的祁连牧歌牛肉已成为我市对外响当当的品牌。
好品种成就好产业。我市把引进培育新品种、推广运用新技术作为助推牛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切实加大品种改良力度,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西门塔尔牛冻精改良本地黄牛,先后与北京兽医研究所等专家团队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完成连续四个世代的选育。近年来,又引入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建设张掖肉牛繁育信息化平台,建立以西门塔尔为主的基础母牛核心群,形成了32万头高代杂交母牛种群,生产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积极促成科技为产业赋能,以屠宰加工为龙头,推动从饲草种植、良种繁育到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建设,培育建成前进、祁连牧歌、三元、万禾、玺峰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了祁连牧歌、博工肥牛等30多个畜产品品牌,探索形成了“龙头企业+饲草基地+规模养殖场区+养殖大户+屠宰加工企业+营销组织”发展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开展“互联网+现代畜牧业”创新实践,建设智慧牧场和全程可追溯的畜产品安全监控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开展线上线下同步营销,使张掖肉牛不仅活畜贸易炙手可热、热鲜产品畅销全国,更有冷鲜产品挺进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不仅直供沃尔玛、物美、麦德龙、西贝等大型知名连锁商超餐饮企业,更是热卖京东、美团、天猫、叮咚买菜等线上平台,真正实现了牛产品由“产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融合发展 增强产业发展引力
焉支富民养殖场是山丹县牛产业发展的“排头兵”,规模达2400多头。在牦牛繁育基地,采用“天然放养+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依托焉支山天然牧草场的金字招牌,确保牦牛肉质不失绿色纯天然品质;另一方面在草场干枯季节采用人工饲养保膘,解决了多年来牦牛养殖中市场供应周期短的难题,让一直以来粗放养殖的山牦牛成为该县肉牛产业中的特色优势产品。而风干牦牛肉、酱卤牛肉等系列旅游休闲产品在市场的走俏,也证实了肉牛产业多元发展的可能。
以“肉牛+”理念为引领,我市围绕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在农业种植、食品加工、餐饮服务、旅游观光、循环经济等方面探索延伸产业链,推动肉牛产业在全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度。超前谋划布局牛产业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和“活牛交易中心”“牛肉交易中心”,进一步提升产业“智慧”度。积极探索绿色循环发展新模式,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治理路径,以规模化养殖场区为重点,以堆肥发酵、生产有机肥和沼气等为主要方向,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全市建成粪污转化利用示范点300多个、有机肥生产企业13家,规模养殖场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和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95%和90%,有机肥年加工能力达60万吨。以民乐华瑞水肥一体化利用、甘州前进牧业区域循环生态农业、高台方正沼气能源生产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有序推进,为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副业到主业,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张掖肉牛产业发展正张开臂膀、迈开双腿,做好了奔跑姿势,努力让张掖好牛行销天下。
相关新闻
- 2019年10月30日养“无忧牛” 走致富路——瓜州县河东镇发展肉牛产业侧记
- 2019年04月26日芳美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五种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 2017年11月16日泾川食品企业肉牛产品进入高端市场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