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兰州市城关区制止餐饮浪费见成效 餐厨垃圾同比大幅下降 “光盘子”正成为“新面子”

 2020/10/14/ 10:03 来源:兰州日报 首席记者 杨晟途

城关区制止餐饮浪费见成效 餐厨垃圾同比大幅下降

“光盘子”正成为“新面子”

泔水量日均下降近一半

  “今天,我们6个人,点了五个菜,且基本光盘。以前请客吃饭,如果菜吃光了,让客人看菜吃饭,感觉特别没面子。这两年提倡光盘行动,让光盘子成为新面子,这样的‘面子’可以有。”13日中午,在东岗西路的德祥楼酒店,赵峰和好朋友用完餐后说。该酒店负责人告诉记者,酒店自今年七月底以来,加大了制止餐饮浪费的温馨提醒,如今每天泔水量下降了将近一半。

  前堂后厨同步制止浪费好处多

  当天中午,记者在德祥楼酒店大厅看到,服务员在点餐时主动提醒食客少点餐,不够了可再点。在一间包间内,当服务员将结账小票递给食客后询问,对于制止餐饮浪费的提醒是否满意时,市民陈女士说:“挺好的!我们四个人点了三个菜,刚刚好。”好友还补充说:“全民节约,这是好事。”在采访中,该酒店总经理马永祥说,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酒店大力推广制止餐饮浪费提醒服务,三家分店均推出“N减一”点餐模式,如四人吃饭建议点三个菜,八人吃饭就建议点7个菜,不够了就再点。

  马永祥同时说,“我们还推出了小份菜和拼菜,菜单上标注了每份菜的克重,有些菜品直接分好后上桌,并设置公勺公筷和分餐夹。即便有食客吃不完的,提供免费打包的服务,对此消费者比较支持。”而记者也在酒店传菜口看到,点涮锅的食客大多选择拼菜,如今每份菜的菜量是原先的一半,不但可吃完且可品尝更多的菜品。“不仅让食客少点餐,员工们也在打饭时,会注意餐饮浪费。”马永祥说。

  记者随后来到酒店后厨外存放泔水桶的地方,看到服务员将刚收集的餐厨垃圾倒进分类桶。“以前每天能倒三四桶,现在还不到两桶的量,浪费的少了,泔水也少了。”服务员说。

免费打包成风尚

  4300余家餐饮企业落实效果好

  “您好,我们是城关区环卫执法中队的,这是我们几个人的执法工作证,今天过来就是检查一下你们的‘三书一账’(告知书、承诺书、处置协议、收处台账),以及近期在制止餐饮浪费工作上的落实情况。”在采访过程中,城关环卫执法中队三分队执法人员来到酒店,该酒店的负责人立刻拿来各类账册接受检查。与此同时,一部分执法人员前往该酒店后厨,检查餐厨垃圾和泔水的分类存储情况。

  “截至目前,该区已有4300余家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签了‘三书一账’,这段时间我们在巡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企业在开展制止餐饮浪费工作上取得了较好效果,过半餐饮店反馈餐厨垃圾较以前明显减少。”该中队三分队队长崔鹏介绍,餐饮单位也承诺,严格按照兰州市餐厨垃圾、废弃油脂回收协议书规定,将泔水和废弃油脂按协议指定地点、时段交与收运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并且做好处理记录。

  当天14时,德祥楼工作人员将大半桶餐厨垃圾推到马路边等待收运。不一会儿,蓝白相间的甘肃驰奈生物能源系统有限公司收运车来了,仅两分钟,餐厨垃圾全部倒进收运车的车厢,驾驶员在《兰州市餐厨废弃物收运台账》上盖章签字,紧接着前往下一个收运企业。

  餐厨垃圾较以往同期大幅下降

  甘肃驰奈生物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乔明辉介绍,目前全市有效签约餐饮企业15432家,市区规划收运线路98条,配备专业收运车辆70台,收运作业按早中晚三次/日进行。兰州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项目自2011年3月至今,累计收运处置餐厨废弃物91万吨。其中在城关区,6月日均收运处置餐厨废弃物182.35吨,7月日均收运处置餐厨废弃物192.49吨,8月日均收运处置餐厨废弃物200.88吨,餐厨废弃物日产日清全收集全覆盖。

  据介绍,甘肃驰奈公司对每天、每月的收运量都进行详细统计,今年8月至今的收运量较往年同期大幅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全民节约的作用,各类单位制止餐饮浪费,餐厨垃圾量明显下降。被送到厂区的餐厨垃圾,通过发酵、提纯、生物反应等环节,分别转变成气、液、固三种形态资源产品。气主要指沼气,可发电、加热,满足工厂自身生产生活所需,液包括生物柴油等,固态产品主要为固体有机肥、土壤改良剂。

  免费打包成风尚,珍惜粮食要点赞。“杜绝舌尖上浪费人人有责,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从现在起做光盘的行动派。”正如市民赵峰所说,让“光盘子”成为“新面子”,期待每位市民的共同参与。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晟途 文/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