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奋斗中书写最美人生——二〇二〇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甘肃获奖者扫描

 2020/10/18/ 09:0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杨唯伟 薛砚 洪文泉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在奋斗中书写最美人生

——二〇二〇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甘肃获奖者扫描

  创新扶贫机制 凝聚脱贫合力

  ——记“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获得集体定西市渭源县

美丽的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本文图片均为甘肃日报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渭源县是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国务院扶贫办定点扶贫县。

  近年来,渭源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构建产业扶贫带贫益贫机制为支撑,以创新扶贫资产管理使用为抓手,以强化基层治理体系为基础,深入开展了一场“机制创新引领、干群合力推动、脱贫效应显现”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生动实践。

  至目前,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0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66%降至0.43%,2020年2月退出贫困县序列。

  发展产业致富路畅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渭源县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了市场主体“双层一体化”联合运营机制,构建了统一规划、培训、良种、农资、销售和分户生产的“五统一分”带贫参与机制,构建了保贫困户最低收入、保底价收购、保证补贴资金变股金循环成本,合作社盈余按股权分配和交易量分红的“三保底再分红”管理分配机制。

  秋日里,渭源县五竹镇五竹村马铃薯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的仓库里,工人们正在忙碌着。作为当地马铃薯种薯产销的重要力量,合作社带动了2108户农户发展马铃薯种薯产销,其中贫困户537户。

  这几年渭源县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县中药材、马铃薯主导产业面积达到80万亩,养殖总量扩大到520万头(只),高原夏菜达到7.8万亩、食用菌达到600万棒、鲜切花卉达到2.4亿株。

  通过扶贫资金撬动、小额信贷扶持、群众自筹为主相结合,累计安排产业扶持资金15.79亿元,累计为1.72万户贫困户投放小额信贷资金11.63亿元。

  2019年底,渭源县贫困人口人均产业收入达3080元,占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6262元的49.2%。依靠产业脱贫人口达7.89万人,占脱贫人口的78.6%。

  管好资金脱贫有力

  脱贫攻坚离不开资金投入,有效管理扶贫资产,是确保贫困群众利益得到保障的关键。

  渭源县坚持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为目标,以强化农村“三资”管理为载体,以扶贫资产收益分配为抓手,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科学设置公益岗位,加强民主管理,全面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村集体经济稳定收入,是脱贫攻坚乃至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渭源县坚持把扶贫过程中形成的扶贫资产管理作为重中之重,明晰产权归属村集体、强化资产效益发挥、明确收益为村集体经济来源的方式,彻底消除了“空壳村”,解决了村里“无钱办事”的问题。

  目前,全县已累计形成村级光伏电站、金鸡产业园、投入市场主体的设施农业固定资产等扶贫资产价值11.65亿元,每年收益达到8000万元以上,13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每年收入达50万元以上。

  凝聚合力共赴小康

  “村里产业发展了,基础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美了,村民们精神面貌也改变了!”这几年村子的变化,渭源县莲峰镇石门村党支部书记闫海峰看得最清楚。

  脱贫攻坚以来,当地聚焦村级基础建设短板,从新建村部、修建群众舞台和文化广场到硬化道路、安装路灯、新建光伏电站、维修农户房屋,全面改善村容村貌。2019年底,石门村整村脱贫退出,全村贫困发生率从39.28%下降至0.21%。

  渭源县坚持把合力攻坚作为决战决胜的根本保障,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汇聚了多方联动、干群同心、战胜贫困的强大力量。

  到村到户抓落实,渭源县压紧压实各级领导干部抓脱贫的主体责任,成立了由县级领导担任指挥长的乡镇前线指挥部,选派217名全县骨干力量担任村级攻坚总队长,形成了靠前指挥、村级调度、到户落实的作战责任体系。

  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统领,深入开展相关行动,累计投入资金9000万元,改建扩建村级阵地197个;调整优化村“两委”班子194个,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104个,通过一系列举措切实增强农村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