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理论】坚持“内容为王”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2020/11/27/ 05:4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杨晓峰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坚持“内容为王”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杨晓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必须坚持“内容为王”,要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网络内容建设,始终保持内容定力,专注内容质量,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内容传播效果。

  “内容为王”是媒体的内在生命逻辑

  不管媒介形态如何,不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微视频、APP客户端,只要是生动还原现场、提出思考、顾全大局的深度报道总会引人关注、脱颖而出。

  我们不妨回溯一下报纸因为什么而产生?是因为人们有着对信息的迫切需求,才有了信息收集、加工与传播的行业,纸因其便捷性而被选作信息的载体。读者购买报纸是在购买其所需要的内容,而不是这张纸。媒体人围绕一个内容选题侃侃而谈、争得面红耳赤的场景,构成了新闻传播史上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媒体内容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永远是极具传播价值的经典。

  不可否认,“内容为王”必须以技术为支撑。当前,媒体融合技术逐步走向纵深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媒介形态交杂融为一体,5G时代的云采访、云录制、云访谈等线上采集方式将成为常态,“万物互联”将进一步重塑媒介形态。没有融入新技术的内容,将难以产生最大传播力;但同时,没有内容的新技术必将无法顺利到达用户,促成内容价值的实现。技术是传播的保障,内容是传播的意义;技术与内容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切不可迷失在新技术的陷阱里,必须要摆脱对新技术、新要素简单叠加的浅层思维,避免对于媒介形态的过度依赖,让技术凌驾于内容价值之上,确保技术在内容生产和传播中起到推动作用。换句话说,不断迭代的新技术是为内容赋能而非取代,全媒体传播工程的进度,将取决于能否生产出适应各种融合技术的内容。无论传播载体如何变化、传播技术如何发展,不变的是主流媒体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引领作用,不变的是人民对优质内容的切实需求,“内容为王”是媒体深度融合的出发点和归宿。

  “内容为王”的新内涵

  严格意义讲来,“内容为王”不是一个新闻传播学术语,而是传媒领域内容生产的一种理念。这一理念在媒体深度融合语境下承载着新的内涵,与用户、市场有着更为直接密切的关系。

  首先,“内容为王”是以“受众为中心”向“用户为中心”转变,“受众”概念逐渐被“用户”意识所取代。以“受众为中心”,是一种单向度的传播,用户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以“用户为中心”,单向传播变成了互动传播和交互传播,用户从被动地接受信息变为可以主动自由地选择信息。注册、浏览、转载以及用户规模、用户黏性等成为“内容为王”面对的新问题。

  其次,“内容为王”是以用户接收“场域”的适度匹配为前提。在如今的社交媒体的信息流之中,媒体融合技术将文本、图像、声音、在线音视频播放等全部化为形形色色的内容,进而协同、整合、构建起丰富的社交化网络“场域”。从用户重视内容的个性化需求和可分享性等心理来讲,与不同“场域”相适应的内容才能与用户需求实现最佳契合,才能增强用户对内容的最终黏度。

  再次,“内容为王”是以深层次的内涵与相关内容延伸为主旨。“内容为王”不是简单专注内容的真实性、高质量,不是“唯内容”为王。既要注意用户的兴趣点,更要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信息的快速传播技术使得内容不再存在独家的优势,只有深入挖掘深层次的信息,运用更为专业的技术手段实现延伸信息服务,才能为用户提供高品质内容。

  最后,“内容为王”是以用户体验为要素。倘若媒体和用户创造的内容能够互动,用户所创造的自媒体、直播视频、移动应用等便会成为一种内容体验。媒体融合技术降低了用户表达和互动的门槛,用户就可能成为主动的内容生产者,参与内容的制作与分享并且从中获得成就感和群体认同,这无形中会实现内容价值的递进式发展。

  “内容为王”的新举措

  一是提升内容的原创水平。将内容运营、审核、聚合、分发甚至变现作为战略级业务,通过为各行各业提供内容运营服务、为商业平台提供内容审核服务,反向融合到其他行业中,在新的社会化的内容大分工当中去重新构建媒体影响力。只有原创内容才能够增强内容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容易从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其具有的独特性和生命力也更能吸引用户的持续关注。也只有原创内容的活力可以撬动产业链的延伸,获得持续高效的商业价值回报。

  二是提升内容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融媒体时代,内容生产供给侧的传播主体正在经历着从专业化到泛众化的改变,每一个传播主体被赋能赋权,专业生产内容(PGC)的主体地位受到了职业生产内容(OGC)和用户生产内容(UGC)的挑战。用户生产内容(UGC)使社会表达的多样性维度更加丰富与多元,改变了大众传播时代以来一直由少数精英把控内容生产的格局,降低了人们内容生产的门槛,导致了新闻传播史上最大规模的传播主体队伍的扩容。媒体可利用融合技术平台,将专业生产内容(PGC)、职业生产内容(OGC)和用户生产内容(UGC)等多元模式内容进行聚合,做“聚合内容”或“共享内容”。鉴于UGC模式中用户生产内容无酬的内在动机,内容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媒体要强化对UGC的价值引导,加大PGC和OGC内容生产力度,用社会责任规范内容生产,营造健康良性的媒体融合生态环境。

  三是促进内容的智能化、场景化和沉浸化。发挥媒体深度融合大数据优势,充分运用诸如实时交互、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通过实时动态建模和实时匹配计算等人工智能,将契合用户当下的关注点、兴趣点和使用场景的内容与用户进行智能链接,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个性化定制内容,在即时发布、实时交流等平台上进行针对性的内容生产,使内容更符合用户深层次的状态、行为、需求、情绪、情感和所处的环境等,助推内容产品实现精准传播。若不能驱动用户去主动使用内容,也不能在PC端、智能移动端多元呈现,就会造成用户的加速流失,“内容为王”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内容为王”的新趋向

  “理财”——版权价值属性将成为“内容为王”的新特征。倘若要在媒体深度融合中引领先潮,就要有“知己知彼”的悟性,除了具备对融合技术超前敏锐的认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认知,那就是对知识产权在内容生产中的价值判断。媒体深度融合必然会通过融资、出售股份、购买和分账等方式积聚版权资源,最终拥有独家的知识版权。只有这样,才能在本地媒体和同类媒体的竞争环境中形成“人无我有”的资源优势,才能把版权价值发挥到极致。

  “育才”——主动求变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将成为“内容为王”的新驱动。媒体要建立自己的实操人才培训机构,多与有实践能力和智库实力的主流企业、媒体和传媒院系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育才氛围。对于媒体来讲,人才培养的过程,其实也是内容培养的过程。换句话说,凝心聚力培养一支全案的、充满行动色彩的队伍,就能逐渐摸索出导向正确的优质内容模板。因为,这种“术”的背后,是“学”的不断积累。

  “变通”——内容生产领域的拓展将成为“内容为王”的新思维。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加快,各行各业的边界将变得模糊,媒体的内容生产将依托自己的资源优势,不断向社区、通信、游戏、娱乐、文旅、文创、教育以及卫生健康等领域延伸。中医理论的“通则不痛”,同样适用于内容生产。思路通则渠道通,内容+政务、内容+服务、内容+商务等渠道的畅通拓展无疑给“内容为王”提供了新的发展引擎。

  总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于“万物互联”所构建起来的传播生态,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有着无限的可能,媒体融合的变化基因也会一直围绕着“内容为王”这一永恒轴心在转动。

  (作者系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