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迈好第一步 见到新气象】甘肃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报道之二 新型主体龙头带动兴产业

 2021/01/08/ 03:5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薛砚

  效能为先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寒风凛冽,但位于永昌县六坝镇的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的日光温室大棚里温暖如春。一盘盘翠嫩的菜苗在喷灌出的“雨水”下茁壮成长,一串串纤长的辣椒掩藏在茂盛的绿叶背后静待采摘,农户们来回奔忙,往日的“猫冬”变成了如今“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设施蔬菜发展前景广阔,但合作社在发展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多亏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帮助我们渡过了很多难关,如今产业发展没有后顾之忧,群众都愿意跟着我们干。” 永昌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文成说道。

  为解决合作社发展资金难问题,2018年以来,六坝镇积极动员26户贫困户将74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入股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每年可按照9%的比例享受分红。六坝镇还将七坝村、八坝村、南庄村等9个村发展壮大贫困村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等,以“资金入股保底分红”的形式,入股永昌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庆源丰等新型经营主体,每年村集体有不低于9%的分红。合作社与贫困户、村集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同时,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形成了“育苗供种-生产管理-精选包装-冷链储藏-质量抽检-运输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获评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20年5月,在市县镇三级政府支持下,该合作社建设5万吨冷链仓储气调库,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如今,我省新型经营主体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联合9个省直部门和相关单位印发《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和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评定及监测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合作社扶持政策措施,在全省实施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按照“运营规范、运营较规范、运营一般、未运营和注销吊销”五种类型,分类规范提升。

  甘肃持续加大资金投入,2020年下达省级农民合作社扶持资金2000万元,共扶持合作社200个,每个合作社补助10万元。2020年9月,下达了1000万元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用于对8个未脱贫县受灾合作社和贫困户参与多、产业基础好、承接到户资金入股的合作社进行扶持,每个合作社补助8万元。

  我省积极推进整县试点,包括安定区、民乐县、环县、庄浪县和宕昌县5个国家级整县推进试点县区,庆城县等26个省级整县推进试点县。同时,加快示范社创建,2020年永登县、皋兰县等60个县市区新创建县级示范社1715个。

  另外,各地依托农业项目和扶持政策,依照有产业基地、有农业机械、有良种供给、有销售订单、有加工和储藏场所等“五有”标准,通过扶持合作社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种子种苗引进、农产品初加工、烘干、储藏及保鲜设施等建设,办实办好合作社。

  据行业统计,截至2020年9月底,全省“五有”合作社已达28771家,占合作社总数的31.96%,贫困村“五有”合作社达10932家,占贫困村合作社总数的33.17%。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合作社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抵抗力明显增强。

  办好合作社,关键在人。近年来,我省选聘市县乡三级合作社辅导员10227人,启动实施合作社领办人“万人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强领办人培训、产业培育、技术服务、市场营销、规范管理等关键措施的落实,培训乡镇辅导员6000余人、合作社带头人1.62万人次。

  通渭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陇阳设施蔬菜产业园让农民就近务工。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抱团发展 迈向现代农业新高地

  企业“龙头”领得好,合作社“龙脉”打得通,贫困群众发展“不掉尾”。如今,“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带贫方式,犹如一条发展巨龙,不仅为广大群众开辟了致富门路,更带领甘肃跃上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新高地。

  环县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众口一词念羊经,一心一意兴羊业,千家万户发羊财”。“村里的贫困户,我们按照庆阳市‘331+’产业扶贫模式,依托村里9个养殖合作社,吸纳贫困户2万元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和3万元贴息贷款,以10只母羊+1只种公羊进行‘户托社养’,每年贫困户可以拿到5000元分红。合作社养殖的羊,都由中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统一收购,不愁卖不出去。”环县曲子镇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刘小兵介绍说:“现在村民单纯依靠种草、养羊的产业收入最高可达7657元,在全县排名第一位。我们正争取把西沟村打造成为咱们省种草养羊亿元产值专业村。”

  西沟村发展底气这么足,全靠当地政府精心编制出的“环县羊经”。

  近年来,环县依托6家龙头企业和368家合作社,建起了良种繁育、技术支撑、标准化规模养殖、饲草料生产加工、屠宰加工仓储、产销对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支持的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循环链,形成了闭环的羊产业链条。各环节都有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纵向联企带户,横向帮带联合。

  环县已引进3个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建办精深加工厂2处,万只以上规模肉羊良种繁育场3处、奶羊繁育场1处、肉羊制种基地1个,带动全县养羊农户达到4.8万户,还带动庆城、华池、镇原3县羊产业迅速发展,以环县为核心区的庆阳北部山区羊产业带初步形成。

  同样的产业集聚效应也在定西市安定区铺展开来。

  作为全国马铃薯种植适宜区和我省马铃薯主产区,安定区已初步建立了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精深加工体系和销售网络体系,但马铃薯产业链短、断,生产经营主体弱、小、散等问题仍旧制约着现代马铃薯产业体系发展。

  为此,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甘肃福景堂马铃薯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组建联合社,蓝天公司以存货作为抵押,联合社以筹集的保证金,合作社和农户(贫困户)以马铃薯销售应收账款作为质押,使联合社社员之间形成互保关系,以此为农户提供担保贷款,帮助贫困户扩大种植规模,构建起了“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贫困户)+银行+电商平台”六位一体的“蓝天模式”。

  “我们与安定区80多个农民合作社签订了种植订单,合作社再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公司以高于市场均价收购,保证了农民稳定增收。”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幸泽表示,公司每年订单发展标准化种植马铃薯基地12万亩,带动10万多户农户发展马铃薯产业,户均年增收8300元。

  当前,我省已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基地”的生产组织体系,探索出了带贫益贫的“蓝天模式”“中盛、中天模式”“海升模式”“德青源模式”,通过订单收购、入股分红、生产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把200多万农户嵌入了产业扶贫大链条,带动人均增收4000元,比2017年增长40%以上。

  风起扬帆正当时,同舟共济再出发。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产业扶贫是重要支撑;推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兴旺是关键所在;一批批充满发展活力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带领广大群众昂首迈入产业发展的浪潮中,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

首页  上一页  [1]  [2]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