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网红贺小五用方言俗语讲述兰州故事

 2021/02/23/ 09:03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 彭维国

网红贺小五用方言俗语讲述兰州故事

贺小五 受访者供图

  “月亮月亮光光,猫儿跳着缸上,缸扳倒油倒到,妈妈打着不要了,娃娃看着可笑了。” 类似这样的兰州老儿歌,贺小五整理后用兰州话说出来,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评价都很好。由于发音比较地道,兰州方言的词汇量很大,兰州方言贺小五在网上知名度很高。

  兰州方言贺小五是网名,她的本名叫贺登年,是一家实业公司的财务人员。她是老兰州人,出生在城郊的八里窑,排行老五,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很多兰州的习俗和方言。她爷爷上过私塾,贺登年跟爷爷学了很多兰州俗语。

  之所以想到用兰州话来宣传兰州,起因是2018年她的女儿去北京读书,同学们之间会问各自的家乡话,在大学里会说家乡话是一种文化认同,可作为兰州的学生,女儿却不会说兰州话。

  这件事引发了贺小五的思考,她意识到兰州方言、地方文化需要有人传承。于是,她慢慢回忆那些老兰州方言,并写成文字草稿,再用手机录音,在网上发出第一个作品《尕老汉》。没想到一下火了,阅读量达到5万多。很多自媒体纷纷转发,一些平台上阅读量超过10万。有人听后竟然哭了,留言说,在异国他乡的兰州人,忽然听到一句兰州方言,那种亲切的感觉让人热泪盈眶。

  1 她用方言讲兰州故事

  初试牛刀,好评如潮,让贺小五信心倍增。接下来,她录制了《照园子的老汉》《姑舅哥吃得多》等一系列兰州方言段子,包括兰州老俗语、儿歌、顺口溜等。这些段子内容丰富,其中还有几乎失传的兰州方言词汇、地方民间习俗等。

  有一段时间,她只是写,好多人转发。这些作品传播速度快,有一篇文章转了几手后,竟有人反过来说她是抄袭。

  贺小五兰州话作品在网上大量传播,不仅受到普通人的喜欢,而且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雒鹏看到后,主动联系了她。贺小五录的几篇方言作品被该所的微信公众号《甘肃方言与文化》发表。知名文博专家、甘肃省文物考古所原书记边强先生也针对贺小五的兰州方言做了点评。

  “我就是想用方言把生活中的画面表现出来。”贺小五说,她在做这些兰州话作品时,小时候做过的事、说过的话、遇过的人、看过的场景,就像一幅幅画一样,刻在了脑子里,总是在不经意间浮现出来,如同电影一般在眼前不断播放。有时候遇到自己不清楚的,她就去问更了解兰州地方文化的父亲和大哥。现在,她隔三岔五就回八里窑的娘家,和父母、姊妹们一起用兰州话聊天。

  贺小五说,兰州方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作为历史文化记忆,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老兰州人的生活,可以唤起许多兰州人点点滴滴的回忆。

  2 她想带着兰州方言走遍全国

  “方言里含着亲情,方言里存着母爱,方言里展现了父老乡亲的憨厚与微笑。方言是我们幼年喝奶时和奶水一起咽下去的东西,是渗入骨髓的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滋润着我们的身心。老兰州话是一辈子都不能丢掉的根与魂,需要有人传承。”对于家乡的热爱,使贺小五对兰州话有很深的情结。她说,方言是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东西,刻骨铭心。不管我们去了哪里,身居何处,即使身边有各式各样的语言环境,可当我们猛然听到那一声熟悉的兰州方言时,总会睁大眼睛,兴奋不已。

  对于当下网上一些段子手的兰州方言作品,贺小五认为,不能为了博取流量,故作搞笑,那样会没有文化底蕴。网上现在个别作品有故意丑化、恶俗化兰州地方习俗和方言的现象,这种视频会导致兰州地方文化受损,使外界人士产生误解。

  兰州话的文化内涵很深,贺小五写的文章虽然不是学术专著,但非常尊重兰州文化,突出地方特色。

  贺小五介绍说,之所以做这些,就是想用方言表达怀旧乡愁,更重要的是记录传承地方文化,让远在他乡的兰州人,听到看到时,有一种幸福和感动。喜欢旅游的她,想着将来有机会带着兰州美景、兰州方言,走遍全国。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彭维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