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话梅
郝洪涛
窗前腊梅次第绽开,金黄晶莹,幽香沁人。伫立观赏,浮想联翩。
我国植梅,历史悠久。《书经》《礼记》《诗经》都有记载。观赏梅花,大致始于西汉。隋唐五代,梅艺渐盛。湖北黄梅县江心古寺“晋梅”、浙江天台山国清寺“隋梅”、杭州超山大明堂“唐梅”等,就是明证。宋代,范成大著有《梅谱》。元、明、清代,梅花栽培技术不断提高。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记载梅花19种。清初陈昊子《花镜》记有梅花21种。当代则有《中国梅花品种图志》《中国梅》等书出版。
我国梅花品种繁多。梅花为蔷薇科,杏属。按应用可分为花梅和果梅。果梅即食用梅,有青梅、白梅等,果实可食用或制酱酿酒,也可以入药。花梅即观赏梅,其按枝条姿态分为直脚梅、杏梅、照水梅、龙游梅等;依花型颜色分为宫粉型、朱砂型、绿萼型、洒金型等。观赏梅也结果,但不能食用。这里特别要说一下腊梅。腊梅也称蜡梅,属腊梅科,因花瓣色黄透亮似蜡,花开于腊月,故称。腊梅花瓣有圆瓣、尖瓣,花蕊有素心、荤心。腊梅花朵还可提取芳香油,并可入药。
梅花原产中国西南部,主要分布在川东、鄂西、赣北、皖浙山区、闽、台等地区。苏州邓尉有梅树十万多株,称“香雪海”。杭州超山喻为“十里梅”。无锡梅园因梅得名。南京市把梅花定为市花。腊梅原产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省,河南鄢陵腊梅最为著名。
梅花是中国名花之首,与兰、竹、菊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其高洁、坚强、谦虚、奋发的品格,激励炎黄子孙。
历代诗人喜爱梅花,留下了许多佳句名篇。南北朝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以梅赠友,表达对友人的想念。唐代齐己《早梅》:“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写出了梅花的芳香与风韵。
唐代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极富人生哲理。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花喻人,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遭遇与品格。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全词明快流畅,高昂奋进,赞颂梅花的高尚情操,是古今咏梅的绝唱。
梅花也是画家笔下的传统题材。从古到今,产生了不少传世之作。唐代张祐《梅图》,南宋杨无咎《雪梅图卷》、王岩叟《梅花诗意图》,元代王冕《墨梅图》,明代陈洪绶《梅花山鸟轴》、文徵明《冰姿倩影图》、张彦《雪景梅花图》,清代金农《玉壶春色图》、原济《灵谷探梅图》等,各具特色,耐人寻味,百读不厌。
近代吴昌硕、台静农、任伯年画梅花清供,枝少花疏,干屈如铁,画出了梅花凌寒遒劲的高贵品质。
现代关山月以画梅见长。其作多为巨幅,枝干如铁,繁花似锦,雄浑厚重,气势磅礴。《报春图》《一笑暖千家》《铁骨清香雪里梅》等,令人震撼,印象极深。
甘肃画家陈伯希、王天一、杨立强,都喜画梅,并有自己的风格。杨立强爱梅、画梅,在宅院植有九株梅树,自号“九树梅花主人”。
人们植梅、探梅、赏梅、咏梅、画梅;梅的食用、药用、香料用途更加广泛。梅花已成为人们文化旅游和物质生活的一部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3月05日惊蛰时节,陇上百花始盛开
- 2021年03月05日【百花】花事
- 2021年03月05日【百花】春憩
- 2021年03月05日【百花】咏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