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脱贫攻坚我来见证】华池乡村变化,我心里有本账

 2021/03/26/ 09:29 来源:陇东报 记者 郑朝静

【脱贫攻坚我来见证】

华池乡村变化,我心里有本账

户锋(左)与农户查看黄芪切片(3月17日摄)。 陇东报记者 郑朝静 摄

  讲述人:户 锋

  整理:陇东报记者 郑朝静

  人物档案

  户锋,华池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自2014年4月从事农业农村工作以来,他为华池县产业扶贫发展找思路、为助农增收献良策,带领农业农村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狠抓落实,以产业扶贫助推华池整县脱贫摘帽。2月25日,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光荣出席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 

  2月25日,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激动,也深感荣誉的压力和责任。这份荣誉,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更是华池县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广大干部群众的。

  当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布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时,我和所有人一样,无比振奋。激动之余,我的思绪一下被拉回到2014年,那时扶贫工作刚刚起步,我被组织任命为华池县农牧局党组书记、局长。2019年2月机构改革后,我任华池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继续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华池人,我对华池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2014年4月,步入新的工作岗位后,我大量地进行了走访调研。我发现,华池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虽然基础良好,但还存在优势发挥不充分、规模不够大、品牌不够响等短板弱项。怎么发展农业产业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怎么调动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这些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2015年以来,按照全县“湖羊肉牛、饲草玉米、杂粮药材”总体布局,我们紧盯“双百双十”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广“331+”“村社合一”产业化模式,全面推进“两区两带”,即肉羊产业区、肉牛产业区、饲草产业带、中药材产业带产业布局建设,构筑扶贫产业体系、壮大规范经营主体,实现贫困户、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多方共赢。华池县为92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落实到户产业资金2.2亿元,形成了“乡乡有产业、村村有基地、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益”的产业发展格局。

  华池县广大干部群众慎终如始、勠力同心,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书写初心和使命, 

  如期完成了“两不愁三保障”底线任务,绘就了一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绚丽画卷,2019年实现了整县脱贫。

  羊产业已经成为华池县的支柱产业。图为山庄中盛十万只湖羊养殖基地(3月17日摄)。 陇东报记者 路娜 摄

  脱贫攻坚给华池带来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我在农业农村部门工作了7年,走遍了全县15个乡镇111个行政村,每一次下乡调研,我都能感受到新变化,农村真是一年一个样。华池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4770元逐年增长到2020年的10043.93元,农村基础设施更完善了、民生保障更全面了、人居环境更舒适了、产业发展更红火了。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全县拉开架势做大做强扶贫产业,尤其是创新肉羊产业发展模式。以前我们这里的农户养羊都是散养,经济效益不是很好。后来我们按照政府“建圈舍、购种羊、招员工”,企业“抓管理、包运营、保效益”的原则,探索推行政府、合作社、银行、龙头企业、保险公司五位一体肉羊产业发展新模式,解决了合作社“不会养,养不好,效益差”的问题。

  现在,全县着力打造湖羊绒羊黑山羊“三羊”养殖大县,大力实施山庄湖羊小镇、中盛模式示范合作社、陇牛生态养殖及加工厂、中药材示范基地、优质牧草基地等重大项目,全县羊只饲养量达到83.31万只,肉牛饲养量达到5.79万头,种植中药材9.57万亩,新增紫花苜蓿、沙打旺等多年生牧草10万亩,完成优质饲草产品加工45.27万吨。甘农生物沙棘饮料、盛力荞麦醋、丰收荞面、恒烽金银花茶等华池农产品已进入省市超市,市场占有份额明显增加,涌现出中盛、恒烽、龙祥、怀富等一大批经营管理优、市场效益好、带贫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

  按照每户最高不超过1万元的标准,全县共落实扶贫资金411.48万元,扶持1483户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土鸡养殖、蜜蜂养殖、设施蔬菜等“五小”产业成了农户脱贫致富的“香饽饽”。

  接下来,我将继续带领华池县农业农村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接续奋斗、真抓实干,做好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