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科技特派员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21/04/21/ 04:5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李满福

  用科技破译致富“密码” 

阎萍在牧场指导。

姜成英现场指导种植户。

  他们是一根“拐杖”,帮助农民通往幸福美满的康庄大道。

  他们是一把“尺子”,以科技的名义,丈量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距离。

  他们,把论文写在陇原大地,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

  作为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科技服务,2020年有6人成为甘肃省首批科技特派员,为中央在甘单位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服务。其中,由阎萍、梁春年、郭宪和丁学智四名研究员组成的牦牛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立足甘南州牦牛产业发展,发挥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通过转化牦牛高效养殖及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助力当地牦牛藏羊产业发展、提高养殖户及农牧民增产增收。

  被藏族牧民朋友称为“牦牛妈妈”、坚守牦牛育种和生产研究一线30多年的阎萍说,从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到创新选育无角牦牛,她们团队在20余年的阶梯式创新之路上从未停歇过。

  这些年来,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的足迹遍布甘南草原,在夏河县牙利吉乡尼玛隆阳诺尔牦牛犏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碌曲县李恰如种畜场,在玛曲县阿孜牦牛科技示范园等,他们深入牦牛养殖合作社、牧户进行详细调研,梳理存在的主要技术难点,因“需”定策,授之以技。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甘肃的农牧区开展科技服务,深切地感受到基层农牧民对于新技术的渴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育种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特派员,就应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践行科技惠农的初心和使命。”阎萍说。

  像“牦牛妈妈”阎萍一样,首批省级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姜成英,也是一名从科研院所走出来的“田秀才”。

  油橄榄是陇南当仁不让的致富“金果”,也是姜成英钟情20余年的“宝贝”。作为土生土长的陇南人,她与油橄榄结缘,通过引进品种、提高品质,带动农户增收、推动产业发展,用科技在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上破译当地致富的“密码”。

  为了让小小橄榄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姜成英无论开会还是下乡,每次都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遇到什么农情、农事都记录下来。

  一年又一年,姜成英的笔记本也垒起了几摞子,她和科技特团队也终于摸清了油橄榄生长发育及开花结果的“门道”,为全省乃至全国科学栽种油橄榄提供了理论支撑。其选育出的良种,如今大都已是当地农民的“当家品种”。科特派团队提出的平衡施肥技术、生物防治法、保墒抗旱抑草等栽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连续4年入选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和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中的推广技术。

  “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姜成英说,从品种的识别选择、水肥管理、修剪与病虫害防治,哪里有需要,哪有就有科特派的身影。为了更好地推广技术、服务林农,每到一个乡镇,她总是先将自己的电话号码、邮箱、QQ等联系方式公布于众,期待并热心解答农民的每一个问题。

  陇南市武都区曹家堡村油橄榄种植大户李建设最初种植油橄榄时,挂果率很低,虫害成灾,果子长势很差。一次偶然机会,姜成英下乡时面对面对他进行了指导。将信将疑的老李虽心里嘀咕,但还是按照姜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收效显著。后来,依靠姜成英及科技特派员团队的指导,短短几年间,他家的油橄榄不但病虫害得到防治,品种也得到改良,家里200多亩山林变成生机勃勃的“聚宝盆”,还解决了村里一些贫困户的就业,“姜主任是咱们果农离不开的好朋友!”李建设感激地说。

  除了本土科技特派员,陇原大地还出现了省外科技特派员的身影,“牛博士”就是其中一员。

  “牛博士”不姓牛,姓马,叫马毅,是天津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奶牛育种指导专家、天津市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为探索省际科技特派员合作新机制新模式,2020年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应运而生。马毅,就是首批254名东西部“双地”科技特派员之一。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的他,研究的对象是牛。在他的办公室,有一个奶牛的微缩模型,他将奶牛模型拍照发到朋友圈,附上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文字说明。七个字就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多年来“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写照。

  我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武威市天祝县是马毅经常来的地方。在迭部县达拉乡次哇村,马毅了解到当地牦牛个头小,出肉率不高,产奶量也不足,还处在粗放养殖阶段,牦牛的繁育缺乏技术支撑。针对这种现状,马毅和团队技术人员在牛舍里给养殖户讲解养殖和繁育知识,40多名农牧民闻讯赶来,把牛舍挤得满满的。

  “我带着课件,但没有电脑没法播放,就在现场用手比划给大家讲了两个小时,群众非常欢迎。”马毅说,次哇村仁再刀吉是个有知识的青年,他第一次听讲青贮饲料,而且非常认真,还问了其他很多养殖技术。

  培训结束后,农牧民不舍他走,拿出家酿的只有过年才喝的青稞酒请马毅品尝。这一幕,马毅久久不能忘记。

  在镇原县一肉牛养殖户家中,马毅发现这家农民养殖了10余头肉牛,但繁育方式粗放,种牛选择等存在问题。虽然养殖投入很高,购买了高价的饲料和舔砖,犊牛的死亡率仍很高。针对这些问题,马毅带领团队逐一提出指导意见,并开出科学“处方”。

  马毅来我省开展技术指导,一来就是半个多月,无法照顾家中年迈的母亲和幼小的女儿。出差返津后,父女有了生疏感,没有了往日的亲近,这让他愧疚和自责。然而,每当农户和企业提出各类帮扶请求后,他又狠心暂别家人,背上行囊匆匆出发。

  2021年牛年的春天已经来临,马毅说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将再赴我省甘南、武威、平凉、庆阳等地,给农牧民送去精细化养殖技术,指点迷津,引领他们依靠科技走上致富之路。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