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知味甘肃】麦索青青

 2021/05/19/ 05:4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李萍

【知味甘肃】

麦索青青

  文/李萍


青稞粒

成形的麦索

拉麦索的石磨

凉拌麦索

  布谷声声的时节,还没有好好享受春天的温甜,临夏市的街头已飘溢着麦索的香味了。

  每年初夏,那些瞅准市场的小贩,以几分地的青稞也能让自己的钱袋子鼓一阵子。麦索赶着挤着,从麦田从农家的炊烟里一路跑来,小城街头提着篮子赶早市的农家妇女,与布谷鸟一样的固定摊位加工麦索的商人,形成鲜明对比,在麦索面前开始各显神通。

  在初夏麦索飘香的街头,每次,都是母亲去固定摊贩那里买点现场拉的麦索。韭薹炒得油汪汪的,伴着蒜苗和香菜,还有蒜泥,倒进盛麦索的瓷盘或盆子里,小心搅拌,使辅料都渗透到麦索里,色香逼人。被拌过的麦索儿嫩黄中泛着淡绿,更加莹润可人,飘着一种沁人心脾的新麦的芬芳。

  每个人随自己口味,拌上辣子、香醋,用筷子一挑,麦索儿就柔柔地垂下来。入口,柔嫩滑爽,清香满口,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奇香。

  青稞喜凉,所以山阴地区尤其是积石山县和临夏县,种青稞的人家较多。村里种青稞的人家,都是种在麦场上。一是因为青稞熟得较早,可以及早收割后打碾麦场;二是可以给孩子们做青稞,做麦索,让乡下的孩子们有零食吃。

  积石山下的田家村人的麦场,出家门几步就到,麦场不大,一溜一溜,早先,都种青稞。村里的青稞比藏区的青稞个头高,麦芒较长,人站在青稞地里,害怕被麦芒扎疼,总是小心地躲开。

  青稞穗头沉甸甸地低下时,大麦虫飞来飞去时,正是做青稞麦、做青稞麦索的好时节。

  “麦索儿,麦索儿,吃到嘴里香透心。”小时候,从大人们撒下第一把种子时,孩子们就唱着这充满憧憬的歌儿,眼巴巴地看着麦苗出土、拔节、抽穗、扬花、灌浆。六月里,当寸把长的麦穗沉甸甸地垂下青绿的穗头的时候,就到了吃麦索儿的最佳时节。这时候,小脚的姥姥总要带我们来到麦场上,将身子陷在一片绿色的麦芒织就的绒毯里,一根根小心地掐下青麦穗,掐满一把时,用麦秆一缠一扎,就成了一朵绿绒绒的麦花,放在青稞地垄间,待摘得差不多了,才一一捡起垄间的青稞。我跟着姥姥,挑选着穗头大、耐看的青稞,在麦秆的骨节处一下一下地摘,很有意思。

  回到家,姥姥将麦花放入大铁锅里,倒上一两瓢水,盖上锅盖,再用一个圆草圈将锅四周围严实了,这才生起火来,慢慢地用文火煮。红红的火苗,温柔地舔着锅底。姥姥坐在矮凳上,花白的头发被火光照亮,就像镀了一层鲜亮的金红。锅里冒出一团团的水汽云一样氤氲在灶间,清新的麦香也就飘出灶房,弥漫在我们的口角心间。烧火的姥姥不时地站起来,将耳朵贴在锅边上听,这时,她的头就完全陷进了如云的雾气里。如是三五次,青麦就熟了。

  于是姥姥熄了火,戴上线手套,揭起锅盖,在一大团白雾猛然腾空而起之后,一把把地将青麦拾进大笸箩里,再把簸箕翻扣在笸箩里,抓起一把热气腾腾的青麦,在簸箕背上一下一下来回揉搓,于是一颗颗碧绿圆润的麦粒就在姥姥的手下欢快地跳跃,不一会儿就堆成了小小的“玉山”。这时,姥姥将搓净的麦花拣出来,将青麦倒进簸箕里,簸净其中的麦芒和杂物,再细细地拣净了,才盛进白洋瓷盆子里。那饱满青绿的麦粒,莹润似玉,青似翡翠,散发着不可抗拒的清香,于是抓两把,迫不及待地填满嘴巴。

  青稞麦里若拌点盐粒,也很好吃。冻在冰箱里,冬天吃味道更特别。

  曾经,加工麦索,非得石磨。把整干净的青稞粒,倒进磨眼,让石磨转动,磨下来的丝丝缕缕,就是麦索了。有些人加工麦索,为了色泽好看,在青稞中加上青蒜叶,这样推出的麦索,的确算得上极品。

  我们总去邻村的老奶奶家拉麦索,临走,姥姥会装一些小葱或是一些白菜,算是对石磨主人的报酬。

  屈指数来,已经十几年没有拉过麦索了,年少时拉麦索的情景历历在目。拉麦索那种晕晕的感觉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还奋力推着石磨小跑或快步走,今天,一切都一晃而过。

  有时,我们会结伴去拉麦索,有时我和妹妹独自去。老奶奶会帮我们拉麦索,虽然没有几下,但毕竟是大人,老奶奶的几下胜过我们的一阵子。我们也不敢偷懒,不敢急急地倒麦粒,那样拉出的麦索全是碾破了青稞,不是麦索。只有悠悠地让麦粒在石磨间摩擦,只有让青稞麦粒在石磨里轮回,一条条拧着一样的麦索挂在石磨边,而后随着石磨的推动,麦索簌簌地落下。

  我和妹妹轮流推着两块石磨间的木棍,一边把青稞麦粒慢慢倒进磨眼,一边把拉好的麦索捧到老奶奶的簸箕里。总是一边拉着一边无数次地望着栲栳里的青稞,希望快点拉完。

  想想可笑,往栲栳里装青稞青麦时,总会贪心地多装,想多吃点麦索。可是麦索拉到一半,累了乏了时,都会埋怨装的青麦太多了。

  很多事情都是那样的,初衷与结局恰好相反。

  拉麦索的间隙里,倒是同情起拉磨的驴。被蒙着双眼的毛驴,脖间架着脖套,一圈又一圈地围着石磨不停地转圈,直到石磨要休息,没有东西可拉时,毛驴才会歇歇气。还好,村子里基本不养毛驴,也没有用毛驴磨面或是拉麦索。

  好不容易拉好麦索,好不容易提着一栲栳麦索到家,一下坐在灶房门槛上,看着姥姥将栲栳里的麦索轻轻倒在案板上,而后忙活着准备拌麦索时,幸福感油然而生。

  我静静地坐着,有一搭没一搭地回着姥姥的问话,心里却想着,下次拉麦索不去,找寻着不去的理由和借口。

  油泼辣子、油泼蒜泥及酱油、醋,还有香菜,一一拌在麦索里,香味顿时飘在灶房和院子里。每次,姥姥还是要差使我和妹妹去给村里的一些人家送些麦索,东家的老人,西家怀孕的媳妇,都会有口福享受到姥姥拌的麦索。

  日子像麦索一样,推着拉着碾着,簌簌地从我们身旁跨过。

  青稞熟了,上了麦场,打碾了。麦索一夕间离得远远的。勤劳点的人家,还是会让自家孩子吃到小麦和麦索。不过,由于对麦子的敬畏和看重,一般是不做小麦麦索的。

  今日街头卖的麦索,起先是青稞的,后来就是小麦的。可是,小麦麦索的口感没有青稞的香,那色调和模样,也是各有特点的。

  街头现拉现卖的麦索,两盘石磨安装好之后,接通了电,电磨麦索。青稞是批量买来的,有经济头脑的人家,抢市场而种在大棚里,那样早熟差不多一个月,有时间了加工成麦索,没工夫了给现场做麦索的。电磨里转出来的麦索,相对匀称,粗细也差不多,还很新鲜,备受市民喜欢。

  麦索可是金贵的青物(时令吃食),要及时吃,否则容易发酸。喜欢吃麦索的人会买几斤冷冻在冰箱,冬天了肉炒麦索,又是一道难得的美食。

  如果您还没吃过麦索,来初夏的临夏就可品尝到麦索的奇香了!

青稞

  相关链接:麦索

  麦索,是流行于甘肃西北的一种风味小吃。

  麦索的做法比较简单。一般是将除去麦壳的熟青稞,放到石磨上推碾成火柴棍粗细、长短不一的绳索状即可。然后将其放入碗中,浇上酱油、陈醋,拌上油泼辣椒、蒜泥等佐味料,便可食用。

  其味清香,柔软可口,最受儿童欢迎。这本是度荒年时的一种应急措施,后来变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风味食品。

  用法:

  可拌蒜末、泼熟油食用,别有风味。还可以做稀饭,煮饭配料。不研碎整粒而吃。

  历史:

  清代凉州进士郭楷有诗云,“莫嫌贫舍无兼味,尚有青青麦索餐”。用青稞制作麦索是西北地区极富特色的季节性小吃,也是西北传统的风味小吃之一。

  加工:

  每到青稞有八成熟时,用镰刀割下半熟不黄的青稞扎成把子,剪去穗头上的芒刺,朝上放在锅里,把水加到刚刚浸过秃穗,生旺火,很快把水烧沸,然后细火慢煮,熟时把青穗从水中捞出,晾凉后,放在簸箕中搓去麦壳,便成青粮食,稍撒点盐,吃起来有滋有味,把熟青稞放到石磨上碾成火柴棍粗细、长短不等的绳索状,就是麦索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