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知味甘肃】乡食杂记之——早晚一罐茶

 2021/02/18/ 02:5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李满强

【知味甘肃】

乡食杂记之——

早晚一罐茶

罐罐茶

  文/李满强

  乡下小住的时候,每个清晨,我尚在睡梦之中,就听到堂屋里的父母起床开门的声音,紧接着,就传来板斧劈柴的声响。等我起来,父母已经在堂屋的屋檐下喝茶了,一叠自家烙制的饼子,放在炉子旁边,火苗在红泥火炉上欢快地跳蹿着,陶砂茶罐里,嘟嘟冒着热气……

  砂罐里的茶不一会儿就沸腾了,父亲小心翼翼地倒进一个白瓷茶盅里,母亲随后将自己的茶罐放到炉子上面去……父亲掰上一块饼子,仰头,“吱”的一声,一口茶就下去了,仿佛喝的不是茶,是人间至美的甘露和琼浆。

  早茶喝罢,天光已是大亮了。父母收拾农具,下地,开始一天的农活。

  陇东乡下,喝罐罐茶的习俗由来已久。茶既是解渴饮料,也是人情和冷暖。你若是去乡间走亲戚,串门,即使你有天大的事儿,一进门,主人会先问你:熬一罐子?你还没有做答,主人顷刻之间就拢好了火,端来了点心、馒头等“茶垫子”,茶罐架好之后,再说事。若是关系好的,主人会从箱底拿出亲戚或者晚辈送的好茶,这是平日里自己舍不得喝的,来了好朋友,当然要拿出来分享,一半是炫耀,一半是款待。邻里之间,若是平日里有个七灾八难,受了别人的恩惠,逢年过节的时候,也是要提一、二斤茶叶,去感谢一下人家的。提的大多是春尖、砖茶之类的普通茶,但有着深厚的情义在里面。提茶的人诚心实意,受茶的人心安理得,一半斤最普通不过的茶,连起来的,是乡人之间朴素真实的感情。

  茶里有故事。小时候经常见一个叫福义的老头子来我家看爷爷,按辈分,我该叫他二爸。他那时候大概60多岁,慈眉善目,腿有些不利索,拄着一个拐棍。他来我家的日子,也是我的节日,不仅能吃到好吃的,还能听到许多好故事。我最喜欢给他吹火熬茶,灰尘和湿柴火燃烧的烟雾经常弄得我眼泪巴巴的,但我仍然乐此不疲。二爸盘腿坐在堂屋的土炕上,等我熬好茶之后,他昂起头,“吱溜”一声,小瓷盅里的茶就没了!再美美地吸一口烟锅里的老旱烟,花白的胡须抖动着,一些故事就从胡须之间源源不断地冒出来:“江流儿”的父母怎么在路上遇到贼人的陷害,怎么流落到寺院;武松在景阳冈上怎么打老虎……那时我才五六岁,惊异于他的肚子里怎么有那么多迷人的故事,仿佛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后来读书了,才知道老人讲的是《西游记》和《水浒传》,在不识文断字的乡人中间,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现在想起来,这些故事都算是我的文学启蒙,充盈着传奇和江湖隐约浩荡的气息,这种气息让我懵懂,又无限地向往和喜欢。前年回乡下,问起老人的状况,想带一斤茶叶去看他,谁知父亲说,福义老人过世好些年了,想起来不免怅然。

  茶里有甘苦。陇东乡间苦瘠,农活忙的时候,乡人都是披星戴月,两头摸黑。繁重的劳作之余,最常见的调节方式就是熬一罐茶。早茶是当早点来吃的,而午茶或者下午茶,则是为了在喝茶的当儿歇缓一下。常常是刚从西山上回来,就火急火燎地喝一罐茶。一罐茶,也就不到半个小时的工夫,再匆匆地赶往东山上忙活计。乡人喝罐罐茶,一般是不放糖的,极苦,是那种让人肠胃战栗的苦。乡人把喝茶叫“熬”茶,一个“熬”字,五味杂陈。就在这不断煎熬之中,光阴和日子也有了起色。去年春天,好友叶梓从杭州寄来一些碧螺春,明前茶,汤汁清亮可人,入口甘甜醇厚。我给父亲带了一罐回去,后来回家,发现茶叶还好端端地放在柜子里,问他为什么不喝,答:你那叫什么好茶,太淡了,没劲!对父母亲这一代人来说,已经习惯了苦茶,通常意义上的好茶,他们喝不起,也不对口味。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道辐射到了韩国、日本等地。这些“神奇的中国树叶”,给世界一种让人迷恋和感慨的味道。但我翻遍茶圣陆羽的著述和清人陆廷灿所辑的《茶经》,均未见点滴关于罐罐茶的记载。数百年来,罐罐茶作为陇东乡人一种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默然存在,大概也将一直持续下去。

  前段时间去邻近的庄浪县,不经意间看到车站的附近,至今还有卖罐罐茶的:一老汉,一火炉,一茶罐。小小的茶摊旁边,聚集着许多人,煞是热闹。那些喝茶的人,有些是从乡间来赶集的,有些是出远门走亲戚回来的,彼此大概都不甚熟识,但却像是多年的老交识似的,悠然地喝着茶,聊着各自的见闻和趣事,像是一帧古老的民俗画……那一瞬间,我的内心忽然就有了一种久违的温暖——

  而他们的身后,是起伏连绵、沟壑纵横,苍天一般的黄土高原。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