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综合发布

陇东筑坦途 汗水谱华章——甘肃路桥彭大高速路面项目施工纪实

 2021/07/15/ 10:09 来源:每日甘肃网

  2021年7月9日零时,G85银川至昆明高速公路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至大桥村(终点)段正式通车运行,标志着该项目第一阶段通车任务的胜利收官。所有为彭大高速建设付出过、奋斗过、拼搏过的参建者们欢呼雀跃,终于迎来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作为进场最迟的参建者,甘肃路桥彭大路面项目部面对战线长、工期紧、任务重、交叉作业密集等困难,高站位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切实做到了安全生产“无事故”、工程质量“无缺陷”、项目进度“无延误”,再次让人们见识了“路桥速度”。

  创新助力 攻坚克难促进度

  G85银川至昆明高速公路彭阳至大桥村段,起点位于平凉市崆峒区草峰镇潘城,途经华亭市安口镇、南川等地,终点位于陕西陇县火烧寨,项目全长89.852公里,第一阶段计划通车61公里,是连接宁、甘、陕三省区的南北大通道,对畅通陇东南地区公路网,大幅提升平庆地区及平凉各地区与陕西各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助力平凉和庆阳经济腾飞具有重要意义。

路面铺筑跑出“加速度”

  2016年,承载着民之所向、托举着富民强省美好愿景的彭大高速公路顺利开工。各路建设大军齐聚陇东大地,各显身手。按照建设单位部署,2020年初,路面施工如期开始,第一阶段通车任务计划工期为2021年6月底。

  “正常情况下,这应该是两年到三年的工作量,现在要一年零三个月完成。在许多人看来,这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项目经理王积达是特级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多年一直奋战在公路建设一线,省内的重大公路建设项目几乎都有他的身影。项目部的不少施工人员和他一起参与过近年来荣获甘肃省住建厅“飞天金奖”、中国建筑业协会“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和中国建筑工程管理协会“全国建设工程优质奖”的十天高速等多个项目路面施工,可以说整个团队都有丰富的经验,但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大家还是非常紧张。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工期压力,项目部首先想到的就是向科技要时间,向科技要效率。“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采用高科技可成倍提高工作效率。”王积达说,为此项目部自费投入1200万,引进了省内首台“路面施工重器”—— 5000型沥青拌合站。这个拌合站每分钟出料达5吨,是传统设备的两倍,大大缩短了沥青混合料拌合时间。

  “表面上看,我们的成本增加了不少,但设备以后还可以继续利用,不能算一次性投入。该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力投入,降低了环境污染、降低了混合料加热成本。总体上利远大于弊。”王积达说。

  除了5000型沥青拌合站,项目部还投资60万元在省内首次引进了一台路面干洗车。这台设备每天可以精细清扫路面20多公里,如果人工清扫的话,最少得两班人轮流上班,每班至少40人。这台设备不仅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成本,也减少了安全隐患。

安口互通立交路面铺筑效果

  在大胆引进新设备的同时,项目部还积极引导、鼓励所有员工发挥各自特长,进行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项目部自主研发的“路面混合料管理系统”整合了以往拌合站、材料部、施工现场的所有统计台账,实现了材料管理信息化和成本管控智能化。以前要填表计算混合料节超情况,费时又费力,有了这个系统,录入相关数据后一秒钟就可以计算出结果。

  项目部料车装上自卸汽车篷布自动覆盖装置,省去了人工去攀爬车斗的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时候的安全隐患。

  沥青拌合楼油改煤制气加热系统,相比于以往的重油加热工艺,既降低了能耗又减少了排污,为项目节约290万元左右的成本。

  ……

彭大路面项目油面施工班组

  此外,在项目部,“小发明”“微改造”“微创新”也比比皆是。

  “科技创新在我们甘肃路桥彭大路面项目部蔚然成风,科技创新也是我们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的重要保证。”王积达说,截至目前,彭大路面项目共申请实用新型专利5项,著作权1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两篇、省部级期刊3篇;参与科研项目6项。

   精益求精 安全优质铸精品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再先进的设备、再先进的技术,都要通过人的运用,才能发挥其作用。

  深谙此道的甘肃路桥彭大路面项目部管理层,尽可能采取一切措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首先是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细分工程进度,把任务分解到十天一节点,现场管理人员再按小时细化工程计划,为项目建设争取时间。同时,项目部多措并举建立激励机制,通过百日劳动竞赛、十日一节点考核、一月一综合考核等措施,全面调动了项目全体参建人员的积极性。

彭大路面项目面层施工机械群

  沥青拌合站负责人刘五一今年2月份进工地到6月27日没回过家,每次打电话,8岁的女儿看到他疲惫的样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爸爸累了,多睡会觉。”“问起啥时候进场别人记不住,但我非常清楚,因为每天都非常紧张,感觉就像昨天才进场一样。”

  今年30岁的油面施工处副处长张建旭,肠胃不好、睡眠质量差,瘦高瘦高的,感觉风都能吹走,但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来做上班前的准备,负责叫醒大家,晚上8点以后才下班。因为长期连续工作,根本没有星期几的概念,只知道当天是几月几日。

  油面工程技术员张旭,是去年才毕业的大学生。他的老家是华亭的,虽然就在家乡施工,但去年只回过一次家。

  正是因为全体干部职工起早贪黑,顶风冒雨,抢进度、保工期,彭大高速路面工程于今年6月24日如期完成。

  质量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项目施工进度快,但质量和安全丝毫不能放松。

彭大路面项目隧道内面层施工

  “项目建设伊始,我们就把追求工程内在质量、外在品质有机结合,精细管理、锐意进取,全力打造品质工程。”王积达说,为了抓好工程质量源头控制,项目部严把材料进场关,并加强施工一线与试验室的沟通,建立了质量控制QQ群,对每天的检测数据及时上传,从工程实体质量到原材料质量均用数据说话。项目负责人也是扎根一线,蹲点指挥,亲力梳理节点,明确重点、难点和节点,加强过程管理控制,确保现场作业专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为了做好安全生产,项目部从制度构建、管理落实、施工流程、日常宣教等方方面面真抓实干,精心编织严密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工作,加强对作业现场风险排查和隐患治理工作,从源头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项目负责人坚决落实“一岗双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每一位成员都将安全责任视为自己最重要的责任,形成了“人人重安全、人人管安全”的良好工作氛围。施工期间未发生任何伤亡事故,安全管理工作整体受控。

  不忘初心 服务地方勇担当

  建一座工程、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作为一家有着60余年悠久历史的老牌施工企业,甘肃路桥几乎参加了我省所有高速公路的建设,“筑路架桥”造福百姓一直是他们不变的初心使命。所以从项目建设之初,就与地方构建紧密共同体,积极营造一个合拍共振的和谐项目,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和脱贫攻坚顺利收官。

  甘肃路桥彭大路面项目部所在地为山区,交通不便,当地群众的农产品销售困难,于是项目部积极响应本着为群众办实事的目的,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消费扶贫方式,与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协议,购买他们的农产品,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同时,项目部还优先招聘当地劳务人员,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近务工,顾家挣钱两不误;施工材料、运输车辆优先选用当地的,拉动了当地上下游企业的发展。

为华亭市安口镇晨光村捐筑的沥青路面村道

  华亭市安口镇晨光村所属的蒲家庄村和窑湾社两个自然村之间是一条土路,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了下雨、下雪的季节,村民出行困难。项目工程进行到村庄附近时,村委会干部请求项目部能否给他们硬化一下道路,项目部领导爽快地答应并即刻调集挖掘机、压路机等设备,先后拉运了480吨基层用料和107吨沥青混合料对原路面进行整修,并铺设了沥青料。

  “虽然只有350米,但给村民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非常感谢你们为群众办实事的举动。甘肃路桥真是一个有担当的企业。”晨光村村支书崔天竹激动地说。

  不仅如此,甘肃路桥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上同样很有担当。进场伊始,项目部就严格执行落实农民工工资管理《条例》和“五项制度”,在工程项目所在地银行设立了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并签订资金三方监管协议,全面应用“陇明公”平台,按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从未拖欠。对每一位进场的农民工做到“先签合同,后进场”,合同书里约定了工作内容、工资标准、发放时间等必要要素,明确双方责任、义务。农民工离场时,也要签一份确认书,确保工资完全结清。

完工后平坦舒适的路面

  “由于我们工作做得实做得细,不仅得到了广大农民工的认可,也得到了彭大高速项目管理公司乃至省上的肯定,多次代表项目管理公司到省上汇报、接受检查。”甘肃路桥彭大路面项目部人劳部部长麻雪竹说。

  来时一片荒芜,走时一片坦途。

  一条宽阔平坦的大路,正打开陇东地区加快发展的大通道。而甘肃路桥人奋斗的步伐不会停歇,他们将继续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在完善全国高速路网的征程上阔步前进。(何海林 金帆 杜佳怡)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