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治理有深度 城市有温度 ——庆阳市西峰区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探析

 2021/10/20/ 09:56 来源:陇东报 记者 刘萍凝

治理有深度 城市有温度

——西峰区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探析

  陇东报记者 刘萍凝

  18个社区,64个党支部,2898名党员,服务辖区居民17.47万人,这是西峰区社区党组织的基本构成。

  西峰区是全市唯一的市辖区,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西峰区把城市党建贯穿治理全过程,以党建为引领,推进区域内组织联合、功能融合、资源整合、供需契合,把工作落脚到服务和治理上。特别是去年以来,西峰区紧盯打造“全市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区”目标定位,持续深化“四抓两整治”,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全面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

  介子路社区开展“快乐‘六一’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亲子活动暨“书香浸润童年,阅读点亮人生”红色经典阅读活动。 (图片由介子路社区提供)

  聚焦服务抓党建 提升党建强治理

  党员组织关系转移、接收,就业援助,留守儿童、困难儿童信息登记,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申请审核……社区的工作涉及辖区内居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但社区工作的一条主线始终不变,即“聚焦服务抓党建、提升党建强治理”。

  西峰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杭建华说:“我们通过把党建寓于服务之中,把服务寓于党建之中,促进服务与党建有机融合,把社区建设抓好;通过把干部下沉到网格、小区中,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诉求,把小区治理好。”

  近年来,西峰区打造“有需求找社区”的服务品牌,着眼提升党支部组织力、群众凝聚力,改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管理运行机制,构建辖区居民学习议事中心、文化健身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同步的“1+3”社区服务体系,增强居民对社区的依赖度和归属感。

  2015年,通过新建、改造、整合、置换、划拨等方式,西峰区对原16个城市社区全部实行“521”标准化提质改造,把腾出来的场地建设成城市书吧、阳光客厅、康养健身、红色影吧、四点半工程等服务功能区,以便民服务、文化服务,凝聚群众、引领群众。

  长期以来,物业管理难题是城市管理的一大制约瓶颈。针对目前物业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西峰区启动实施“红色物业”行动,在具备条件的物业公司成立党组织,创新推行网格员、物业公司、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四方协同、交叉任职”服务机制,由社区网格员兼任物业公司副经理,注重把在册、在地、在职党员吸纳到业主委员会当中,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物业管理服务中的作用,形成守护居民幸福生活的“红色链条”。

  杭建华表示,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把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对于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东大街社区开展“经典不褪色 红歌献给党”红歌大家唱分享活动。 (图片由东大街社区提供)

  一社区一品牌 多样社会服务满足居民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西峰区社区转变工作思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社区提供服务场所,推行居民点单、社区下单、社会组织接单的“三单服务”模式,把社区服务更多地交给社会组织。

  目前,西峰区18个社区入驻各类社会组织56家,7家街道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初具特色。解放路街道东大街社区打造了集休息、娱乐、应急于一体的“城市驿站”,把驿站建成了党员之家、职工之家和城市建设者之家。

  兰州路街道育才路社区打造了“沁心书吧”“润心乐园”“静心自习室”“雅心翰墨轩”,开展“全民大阅读、书香润心田”“读书访谈分享会”“读书沙龙”“读书漂流”等活动8场(次),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特别是“4·23世界读书日”,联合6个街道18个社区同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社区捐图书”活动,共收到市区共驻共建单位、党员干部、热心市民捐赠图书万余册。

  九龙南路社区建成的“小青蛙孵化教育基地”,引入第三方培训机构,为开展青少年校园安全、道德法治教育以及书画舞蹈等才艺培训提供了重要平台,实现了学校教育和基地教育的优势互补,成为党员和群众的共同园地。

  石油路街道合水东路社区引进服务机构,统一规划布局,打造以悦读吧、跃动吧、歇脚吧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层党建综合体”。大力实施“四点半”课堂,不仅弥补了上班族对孩子近2小时的“管理真空”,还为孩子营造了温暖健康的成长环境。

  朔州路街道庆州西路社区针对辖区机关单位多、加班干部多的特点,引进健身服务第三方机构,为辖区居民实行优惠政策,让干部能够在家门口锻炼身体。同时,考虑机关干部工作忙、照顾孩子的时间少,还建设了一个小小的红色影院,周末让孩子到家门口的社区看电影。

  学院路街道介子路社区联合陇东学院打造“360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学习辅导、文化服务、政策宣传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通过综合分析每个社区的历史沿革、居民结构、辖区单位、文化特点等因素,坚持‘一社区一品牌’,把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服务中心,把周边群众吸引到社区来。”杭建华说。

  石油路街道合水东路社区举办的“学百年党史 传红色基因 树文明新风”活动。 (图片由合水东路社区提供)

  构建“六级网格” 把贴心服务送到家

  今年以来,西峰区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构建“六级网格”管理体系,城区以300户或1000人为基本单元,共划分1个区级网格、6个街道网格、36个社区网格、234个基础网格,整合城管、市政、环卫等10个行业部门网格,形成了“城区一张网、全员共建网、支部到网络、网格强治理”的管理服务模式,把党建、管理、服务、自治融合到网格中,使每一个网格成为社会管理与为民服务的基本单元,实现了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等要素信息的常态化管理与服务。

  前些天,庆阳市交警支队家属院的住户代表同育才路社区网格员、3家钢铁回收公司负责人在家属楼院子里开了一场会,整个会议不到1个小时,却解决了居民之间长期争执不休的问题。

  像这样自主探索的“院院会”,即社区、居民代表、职能部门三方在居民家属院现场协商、高效解决问题的会议,育才路社区自今年3月以来,已经举行了11次,平均每次会议现场解决问题5件以上。

  为全面贯彻落实建立城市管理“六级网格”的要求,解放路街道以“网格划分规范化、社会管理联动化、为民服务精准化”为目标,制作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区域图和示意图,公开网格长、网格员的姓名、联系方式,明确政策宣传、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综治维稳、民生保障等工作职责。发现问题逐级上报,由街道一级网格协调职能部门办理,并及时反馈处置结果,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闭环运行。

  网格化管理中,西峰区还建立了“网格化+信息化”的服务管理模式,以网格化平台为基础、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不断挖掘信息化与网格化工作的应用场景,建设了党建服务、指挥调度、网格化管理为重点的11个子平台,融合公安、城管、环保、市政等视频数据,整合数字城管平台、“12345”市长热线平台,统筹解决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市政、环卫、交通等城市管理问题及物业管理、小区治理等基层治理问题。

育才路社区“沁心书吧”一角。 陇东报记者 刘萍凝 摄

  数字服务智慧管理 搭建共治共享平台

  西峰区着力构建综合化服务、网格化管理、智慧化提升的管理模式。在西峰区东大街智慧社区管理系统指挥室,记者看到,社区工作人员使用鼠标轻轻一点,模块化社会治理、信息化数据管理、网格化城市管理、智能化便民服务、自动化干部管理和民主化居民自治“六大平台”一一展现。而在社区实景地图中,遍布全街道的居民楼院、每家每户的详细信息都能显示出来,网格员的工作轨迹和处理的事情尽收眼底。

  东大街社区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建了以“四大平台”为基础、“六大系统”为支撑的“智慧社区”服务系统,实现了数字进格入网、治理协同交互,既提升了工作效率,又畅通了居民和社区沟通渠道。目前,共采集各类信息18742条、发布工作任务264项、居民互动留言369条、处置反馈问题200余件。

  西峰区南街街道文明城市创建数字管理平台也投入试运行。“这个平台的建成投运,实现了对文明城市创建、违章建筑、安全生产等工作的数字化管理,各部门、各社区对各类事件作出快速响应,形成了闭环式工作流程,使管理更加精细,服务更加便捷。”南大街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洪斌说。

  此外,依托城市基层党建融合共建共治共享平台,西峰区建立健全城市基层党建三级联动体系,推进街道社区党建与单位、行业党建互联互动。 特别是对于“三不管”小区,西峰区引进兰州城关物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对城市基础服务、老旧楼院管理、城市智慧停车等进行兜底接管。

  近年来,西峰区紧紧围绕“便民无极限,服务零距离”的服务理念,致力于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突出党建引领,创新服务载体,打造“智慧社区”信息化平台,构建多元化治理模式,全面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九龙南路社区联合团结小学育才路校区开展“校外第二课堂”活动。 陇东报记者 刘萍凝 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