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陇中大地新跨越 阔步迈向新征程——定西市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1/11/27/ 07:5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朱红霞

陇中大地新跨越 阔步迈向新征程

——定西市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高原夏菜产业成为定西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牛小栋

定西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打好基础。 易思耿

定西贵清山。

  朱红霞

  2021年7月1日,这一天注定被历史铭记。“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告,让每一个中国人骄傲自豪。

  甘肃定西,曾以“苦甲天下”而闻名。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定西人民不甘落后,不畏艰苦,接续奋斗,彻底改写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历史。

  大地无言,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曾经经历的贫困与落后;山河不语,记载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历程。

  作为我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定西市汇聚各方力量,下足绣花功夫,书写脱贫攻坚的时代篇章。

  在过去几年中,定西84.2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个县区全部脱贫摘帽。困扰定西千年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

  今日的定西,正向“中国薯都”大步迈进。全市马铃薯脱毒苗年生产能力达7亿株以上,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12亿粒,占全国总量一半,并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和地区。

  定西,终于迎来“甘味”绵长的好日子。

定西市注重引进先进农业科技为特色农业赋能。 牛小栋

  绿染黄土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定西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定西人民将这句话扎扎实实书写在了陇中大地上。

  “山是和尚头,河里无水流。”曾经的定西,十年九旱,满目苦瘠。

  定西老百姓说:“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更难!”

  治穷致富,一定要把荒山秃岭变成秀美山川。于是,一个个绿染黄土塬的追梦故事,在陇中大地上持续上演。

  “把干山屲变成米粮川!”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定西的“铁姑娘”冉桂英,带领大坪村人改土造田、种草种树,硬是把一块块荒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家乡人民这样描述这位“铁姑娘”:青岚山冷月无声,马莲套地冻天寒。你带领一群对美好生活怀揣无穷热望的乡亲,战天斗地,改土造田,撼动了沉睡千年的沟壑和山峦。如今,层层梯田绿浪滚滚,莽莽荒原米粮丰盈。奇迹在你粗粝的手中产生,定西“三苦”精神在你勤勉的劳作里鲜亮。

  在大坪精神的感召下,定西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翻开了建设生态定西的新篇章。

绿色生态定西。

  全民参与义务植树,实施市区和乡镇面山及农村“四旁”绿化工程,全市累计完成义务植树9874万株。

  每年春秋植树季,家家房前屋后、路旁山头,随处可见挖坑、栽树、浇水、播绿的“风景”。

  这“风景”里最亮丽的一抹,当属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志强、许志刚兄弟。兄弟俩义务植树50年,硬是把村子里400亩荒山沟壑变成了绿色花园。

  在定西,这样的“播绿人”还有很多很多。

  一个人40年种下40万棵树的安定区白碌乡录丰村老人王永瑞,染绿虎狼湾的“洮河愚公”石建全,10多年留下22本护林手册的61岁护林员朱强国……

  近万名“播绿护绿人”活跃在定西的乡村城镇,带动千千万万定西人从绿化家园开始,用桃李、刺槐、松柏、沙柳、紫花苜蓿把连片荒山“绣”成满目葱翠……

  截至目前,定西市建成各类淤地坝近400座,年均可拦截泥沙3908万吨,有效减少了入黄泥沙。此外,全市建成的淤地坝已接通乡村道路2000多公里。

  如今,房前屋后有树,村旁、路旁、田旁、渠旁见绿。以国道、省道、县乡道以及村社道路为主的2000多公里道路8.7万亩国土绿意盎然。

定西市大力发展规模化大棚蔬菜产业,带动群众走上致富路。王宏宾

  从绿一座山、植一片林到护万年绿,定西人洒下汗水,收获了一座“绿色银行”。

  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化林修复、造林补贴及森林抚育等一大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十三五”以来完成造林封育193.03万亩,已建成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9个省级森林公园、22个国有林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2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1%。

  定西的山绿了!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天蓝水清。绿色定西的生态红利不断释放。

  如今的定西,已初步形成了“梯田+马铃薯”“梯田+中药材”“梯田+畜草”“梯田+小杂粮”等多种种植模式,推动农业生产由广种薄收的传统种植向精耕细作、集约高产的现代农业转变。

  2017年以来,通渭县累计投入资金2.24亿元发展金银花产业。截至目前,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惠及农户4.06万户12.2万人。

  和通渭县一样,其他县区纷纷从绿水青山挖掘致富门路。油用牡丹、玫瑰等芳香产业和苹果、核桃、山楂等经济林日益壮大,林下养殖、蜂蜜产业、农家乐、“写生经济”风生水起……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经济林果、育苗、花卉、森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五大林业产业模式。“十三五”期间,各类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3.6亿元。

  绿色,正在成为定西追赶发展的最亮底色。

定西新貌。 陈永刚

  清流润旱塬

  一碗油换不来一碗水,一滴水要掰成两半用。干旱,是定西贫困的根源。曾几何时,乡亲们或举盆接雨,眼巴巴盼着天降甘露;或肩挑水桶,天未亮,便起身到遥远的山泉接水。喝上一口好水,是祖祖辈辈定西人民的夙愿。

  多年来,定西市兴修集雨水窖,实施人饮解困、氟病改水、饮水安全工程,只为了彻底解决千千万万群众的吃水难题。

  2014年底,引洮一期工程试通水,定西市建成了覆盖所有县区、乡镇、村社的农村安全供水保障体系。

  “洮河水来了,陇中人世世代代的梦圆了。”曾参加过20世纪50年代引洮工程的安定区83岁老人刘福早就盼着这一天的到来了。看着清澈的洮河水从自家水龙头里流出,他的眼中满含泪花。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3.6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69项,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3%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91%以上,全面解决了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汩汩清流润旱塬,洮水浇开幸福花。

  “以前沟里的水又苦又咸,上面人在舀水,下边牛羊饮水。”安定区李家堡镇马家岔村村民刘百萍再也不用每天起大早去挑水了。她说:“我家的扁担退休好几年了,现在天天都喝到甘甜的洮河水,还洗上了热水澡,用上了水冲式卫生厕所。”

  今年9月,惠及包括定西市安定区、陇西县、通渭县等县区的引洮二期工程让29.2万亩旱地变成水浇田。

  水至富来,一水迎来产业兴。

  “以前种地最怕旱,一旱就减产。”如今,陇西县马河镇卜家渠村农民梁卫平建起了蔬菜大棚,种起了香菇。他说:“有了水,啥赚钱就种啥,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了。”现在梁卫平的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年种植高原夏菜750亩,带动全镇62户农户经营食用菌大棚140座。

  从靠天吃饭到滴灌喷灌,从广种薄收到精耕细作,甘甜的洮河水,激活了陇中大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无限活力。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