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2022年兰州市中高考“一诊”昨日齐开考 一线教师解析试卷

 2022/04/19/ 08:48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王巧灵 张鹏伟

  高考

  每日甘肃网4月19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因疫情延迟的兰州市2022年高三诊断考试(简称“一诊”)于4月18日至19日举行。为了让今年的高三学生了解此次诊断考试的难度、试卷情况等,本报特邀西北师大附中名师对试卷点评分析,引导广大考生复习备考。今日本报推出语文和数学的试卷点评分析。

  语文

  难度合理平稳 考查内容全面平衡

  西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高级教师 孙爱娟

  本次试题注重教考衔接,遵循教育规律,在平稳创新中凸显语文学科特色。试题通过取材和设计,在引导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道德品质、厚植家国情怀等方面,均进行了有益尝试。

  试题取材古代文化典籍,让考生体味、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通鉴纪事本末·南越称藩》中的内容,考生在解题答卷的同时,可以了解民族团结、国家一统、命运共同的民族思想,体会历史上推行有关民族政策、抚边政策中对中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名篇名句默写中,《孟子·鱼我所欲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则体现了“生命诚可贵,大义价更高”的价值追求。这些试题在考生作答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民族精神认同感,陶冶了他们的道德情操。

  深化基础,注重课堂学习。试题命题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深化基础性考查,有效呈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成果,展现了教与考的有效衔接、学与用的有机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相融相生。例如古代诗歌阅读《早秋苦热堆案相仍》一诗的作者是考生极为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杜甫,结合注释中的诗人处境及诗中提到的“早秋之热”“蝎蝇之苦”,就能理解诗人的这种“异常行为”(选项C)下的“极度烦躁”(选项C)的忧闷之情了。

  强调能力,注重融会贯通。试题注重对关键能力的整体评价,通过对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考查的科学布局,强化融会贯通,体现对关键能力培养的评价,引导中学重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试卷整体设计上,无论是现代文、古代诗文阅读,还是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均注重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多样性、层次性。如第6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提炼与整理,第20题考查语篇衔接,作文“睁眼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世界眼光”,注重考生内在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在试题设计上,通过材料选择、情境设置和任务要求将多种能力的考查融于一题。

  数学

  突出主干内容 考查核心能力

  西北师大附中数学备课组组长、高级教师 张丽娇

  试卷整体考查知识点分布广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全面的数学知识,做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又兼顾知识的整体结构。选填题,主要侧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合理控制了试题难度。解答题难度逐渐增大,难度按照由易到难的梯度设计,入口容易,每一个大题也是按照这样的梯度设计,可以体现更好的区分度。从方法上,重点考查通性通法,也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不拘一格,达到了基础和能力的双重考查。试卷充分体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

  突出主干内容,考查核心能力,强调数学应用。试卷一半以上的题目都属于常规的基础题型,考查高中数学主干知识,但题目更加灵活。比如第9题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10题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考生根据题干中的等量关系,结合圆锥曲线定义及经典不等式求得结果,考生要清楚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才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求解。

  低起点,高层次,高落差。比如第17题设计结构不良题目,要求学生补充缺失的条件,适度开放,体现了学生灵活多样处理问题的能力。第18题以“双减”政策为背景,文科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数据分析整理,作出列联表,进而得出结论;理科要求考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频率估计概率、样本估计总体的知识。第19题立体几何模块主要是处理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本质上就是各种转化。解答题文科以长度为核心展开,核心解题思路是作高,理科以角度为核心展开,核心解题思路是建系。第20题考查面积问题,属于常规题型,利用题干图形的几何性质和特征,对不同方法的分析、比较,以掌握处理代数式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运算量。第21题导数压轴题,对已知条件的转化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考查重点构造函数、参变分离,理科第3小问有难度,侧重对逻辑思维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选考模块考查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是常规题型,吃透坐标和参数的几何意义,练熟坐标和参数的代数运算,加强消参能力。不等式选讲部分考查绝对值不等式和经典不等式,重在分类讨论、数形结合。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鹏伟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