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乡村“颜值” 打造“农旅融合”新名片
天空蔚蓝,春风和煦,红红的灯笼随风摆动。驱车来到崇信县黄花乡黄花塬村,富有浓浓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特色的窑洞令人眼前一亮。
“黄花乡培育出古树名木游、红色研学游、民俗风情游等5大特色旅游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黄花乡人大主席刘旭东介绍,黄花乡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力打造以黄花塬村为“核心区”的农旅融合示范带。2021年,黄花塬村旅游收入稳步增长,实现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双赢”。
“现在景区修建得这么漂亮,农家乐收益也不错。”在“牡丹庭院”农家乐里,90后老板李灵新满脸笑容,曾在外地饭店打工的他,听说家乡发展旅游业,毅然返乡当起了老板。
黄花乡是崇信县坚持走休闲农业带路、乡村旅游搭桥、一产三产融合发展之路的缩影。
2021年以来,崇信县聚焦“三新一高”要求,加快推进以农促旅、以旅助农、农旅融合,通过产业带动、环境整治、典型培育等举措,着力打造崇信农旅融合新亮点。
精心打造了原S304沿线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带、南部塬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成了黄寨村、木家坡村等1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高标准建设汭河、黑河川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和甘庄、金龙、信家庄、铜城塬子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红牛繁育场二期等3个窑洞养牛示范点,全县牛存栏6.21万头,种植蔬菜7.24万亩,果树经济林面积10.15万亩,产业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为农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全县全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着力打造农业产业特色观光游、农耕文化展示游、休闲乡村民俗游等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精品,不断丰富休闲农业文化内涵。绿源美生态苑、梁坡水街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梁坡村、平头沟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赵湾村、黄寨村、黄花塬、木家坡村被列入全省乡村旅游“样板村”计划。
“我们将有序推进星级农家乐、农特产品手工作坊、青少年研学实训基地建设,深度开发果园采摘、非遗传承、农耕文化、红色研学等旅游产品,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和产业延链强链发展,推进乡村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崇信县文旅局副局长朱彦平说。
记者手记
风景变“钱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如何协调统一?在平凉市崇信县采访,记者找到了答案。
崇信县城不大,人口不多,经济总量却居于平凉市前列,这与其煤炭产业的长足发展密不可分。但记者深入县城各煤矿开采区,却看不到黑灰、污水,更看不到露天煤矿开采区,看到的是一座座现代化园林式煤矿开采区,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矗立在蓝天白云下。
该县长期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也为煤矿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唯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成就绿色未来。”
在崇信县,道路两旁映入眼帘的都是一片绿色。鲜花成带,风景如画。
崇信县境内除了红腹锦鸡等珍稀的国家保护动物,古树名木更是成群。经统计,全县共确定古树名木208棵,森林覆盖率达到36.04%,有树龄3200年的“华夏古槐王”,有渭河以北唯一的热带树种“菩提树”,更有奇特罕见的“三异柏”。
为了保护这些“宝贝”,崇信县对古树名木的树种、树龄、分布状况、保护级别、生长地点、生长环境、生长状况等数据进行“建档立卡”,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有效促进全县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和规范化管理。
为了保护好县内三条河流,崇信县停止相关项目上马,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因地制宜,强化系统治理,做到治标治本,使汭河变美、青山变绿。
2021年以来,崇信县加快推进以农促旅、以旅助农、农旅融合,通过产业带动、环境整治、典型培育等举措,着力打造崇信农旅融合新亮点,探索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推动乡村振兴。
如今的崇信县,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了良性循环,不少群众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践行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理念在整个县城蔚然成风。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5月12日临夏县:特色产业绘新景 美丽乡村入画来
- 2022年05月12日【老区新貌】静宁:“老产业”迸发新活力
- 2022年05月10日高台:两万多亩葡萄“掀被”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