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手相连共育民族团结花——平凉市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综述

 2022/06/08/ 08:5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田丽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心手相连共育民族团结花

——平凉市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作为古丝绸之路交汇地,平凉市1.1万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居住生活着41个民族。长期以来,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共同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和谐奋进的华彩乐章。

  石榴结籽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在建设“五个新平凉”的征途上,平凉各族儿女把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机融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创建做法和经验,合力打造民族工作“丝路红石榴”品牌,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平凉大地绽放。

  “双城共建”凝聚各方力量

  “双创”工作开展以来,平凉市高站位谋篇布局,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坚持“一把手”责任制,建立精准施策、上下联动、全域创建的联创共建长效机制。成立以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一系列实施方案及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明确文明城市创建“九大建设”任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大工程”“两大行动”。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一体推进。

  围绕全市“3659”发展思路,整合各类资金4亿多元,实施人居环境整治、通村道路硬化、背街小巷改造、特色产业发展等项目,全市所有行政村硬化路、动力电全覆盖,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医疗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文明村镇建设深入推进。

  围绕实施“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工程,积极推动项目优先向民族乡村布设,资金优先向民族乡村倾斜。从整村推进、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学校建设、医疗卫生、环境整治等方面着力,共实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3个,打造乡村建设示范村10个,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丝路红石榴”唱响团结进步曲

  今年以来,平凉市创新开展“石榴杯”系列活动,掀起了各民族群众“共创团结城、同做文明人”的热潮。

  多年来,平凉持续在宣传引领上做文章,打造了创建工作的新模式、新体系、新亮点:

  ——以“古丝绸之路第一重镇”这一历史记忆为依托,倾力打造并丰富“丝路红石榴”平凉民族工作品牌;

  ——深度挖掘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和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人文资源,建成了一批民族团结创建宣传街区、示范长廊和主题广场,打造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旅游文化特色村镇,创作了一批独具人文风貌、反映民族特色、体现团结主题的文艺精品节目;

  ——连续19年在全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大力组织开展民族理论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实施“民族团结+红色文化”“民族团结+传统文化”行动,努力打造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全市先后命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基地)56个,各族群众对“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认识不断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

  “八进”活动覆盖城乡结硕果

  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村)、进乡镇(街道)、进学校、进军(警)营、进宗教活动场所、进“两新组织”——平凉市深入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八进”活动,使创建工作逐步覆盖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全市上下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行动,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党的建设、创建文明城市、乡村振兴、生态保护、重点产业链、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支持民族乡村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优惠政策,加快民族社区、乡村发展。

  平凉市还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积极开展“社区民族之家”标准化建设,建立图书阅览室、棋牌活动室、健身活动室、科普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和远程教育终端等多功能民族特色服务品牌,打造民族团结“桥头堡”。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小雏鹰志愿服务队、老大姐志愿服务队等民族团结工作宣传队伍。社区“家长学校”定期为少数民族儿童和青少年开展作业辅导、科普知识、安全知识和文明礼仪等培训服务。

  此外,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社区(村)工作全过程,通过社区“小喇叭”“红马褂”“小板凳”等特色服务形式,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自我管理和基层民主建设,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享的良好氛围。

  平凉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统战、民族工作等部门积极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确保少数民族群众“进得来、融得入、过得好”。社区、村委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社区综合治理结合起来,依托司法调解室和“议事大院”,搭建连心桥,为民止纷争,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