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市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全媒体记者 王永霞
从大小不一、散乱分布的“巴掌田”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从土坯墙温室到高标准智能化连栋温室;从增温块御寒到太阳能“电暖炕”取暖;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到抱团发展的现代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我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乡村振兴“耕”基,以先进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以产业化发展托举起乡村振兴梦,描绘了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景象。
筑牢乡村振兴“耕”基
在瓜州县瓜州镇头工村千亩机采棉示范基地,沟渠、田块整齐划一,大型农机整地机、北斗导航播种机等智慧农机联合作业,喷药、整地、铺膜、点种……棉花种植流水线作业一次性完成,一天可以播种150亩以上。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我们通过机械化种植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不仅提升了棉花品级品质,还节约了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瓜州县圣和农机植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旭说。
今年以来,瓜州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争取资金3646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1万亩,有力推动了全镇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同时,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就近务工实现多元化增收。
面对农村土地碎片化、经营分散化等不利于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问题,肃州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破题,带动机械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从智能水肥一体化的成熟应用,到集约化、规模化多种经营模式,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数字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走进肃州区上坝镇千亩高原夏菜生产基地,一座座钢架拱棚整齐排列,棚内蔬菜长势喜人。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上坝镇千亩高原夏菜生产基地流转土地1000亩,建成新型装配式钢架拱棚300余座,种植红笋、甘蓝、西兰花等高原夏菜,生产的蔬菜除供应周边县市外,还远销广州、上海等地,年销售蔬菜10万吨以上,收入达1000万元,带动当地农户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300万元。
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碎地变整田、坡地变平地、劣地变沃土、分割变连片,着力在信息化、智能化和水肥一体化集中连片高效节水示范基地建设上持续发力。至2021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6万亩,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造了有利条件,筑牢了粮食生产“基石”,为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插上了翅膀。
走进肃州区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一座座日光温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2009年,肃州区总寨镇探索建设第一批由红砖砌墙的简易温室。此后,日光温室的设计与建造技术快速更新,每两至三年就更新换代一次。如今,第五代全钢架装配式温室已广泛应用。
“相比前四代温室,全钢架装配式温室不仅建设速度快、成本低,且光照充足、保温性好,易于形成棚内小气候,特别是大跨度无柱结构,空间宽敞,适合机械化作业,可大幅提升种植效率。”总寨戈壁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主任闫生军说。
随着温室结构设计、日光管理等技术不断更新,一座座现代化温室拔地而起,盘活了广袤的戈壁资源。
除了温室硬件创新外,温室内、行株间更是满满的“黑科技”。在中以(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标准化温室里,一株株爬藤番茄已有2米高,盛产期的西葫芦硕“瓜”累累。殊不知,它们生长的土壤仅是如同枕头大小的基质包,其主要成分是秸秆、尾菜、畜禽粪污等农废资源。不仅如此,温室还采用了集信息采集、灌溉监控、轮灌计划、用水统计为一体的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农户可以针对土壤墒情和系统分析出的作物需水情况,进行远程控制管理,实现“远程管家式”精准浇水。
温室更新迭代、有机质栽培、高效节水……近年来,肃州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戈壁农业发展的“动力源”,建立戈壁农业研发推广服务中心和专家智库,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先后研发25项实用技术,制定戈壁农业“酒泉标准”13项。
经过1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肃州区先后建起东洞、总寨2个万亩戈壁农业园区,银达、西洞2个5000亩戈壁农业园区,全区戈壁日光温室面积达到3万亩、智能连栋温室面积达到11万平方米,并且还以每年新建1万亩戈壁日光温室的速度递增,走上了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产业化托起乡村振兴梦
“浇水靠滴灌,按按遥控器就能启动自动卷帘机,活也不累,就是得操点心。我算了一笔账,一个棚一年能有三四万元的收入,比打工强多了。”苟兴文的祖辈都生活在白银市会宁县,他长年在外打零工。4年前,他来到玉门市清泉乡投奔亲戚。在亲戚的帮助下,苟兴文租了2座65米长的日光温室种植人参果,并学习种植技术。
“去年8月种的人参果,第四茬已经挂果,前三茬收入还不错。”苟兴文麻利地给刚采摘的人参果包装、称重,忙得不亦乐乎。
目前,清泉乡建成人参果育苗中心和脱毒种苗实验室、冷藏保鲜库、加工车间、基质发酵场等配套服务项目,并配备土壤检测、农药检测等设备,带动人参果产业以“基质生产—种植—养殖—初加工—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科技研发—体验休闲旅游—教育培训—产品营销”的模式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全乡特色增收产业融合发展。
一座座温室,不仅将新鲜的蔬菜瓜果端上了餐桌,也成了新时代农民的“聚宝盆”。近年来,我市推动“三变”改革与戈壁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美丽乡村建设互促互融,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产业基地+广大农户”的新型经营体系。一大批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应运而生,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目前,我市培育农产品进出口企业50家,制种、脱水蔬菜、番茄制品等成为农产外贸的“主力军”,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和东南亚、中西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越南、柬埔寨等国家设立酒泉特色农产品销售专区和仓储专区39个,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6月21日甘谷县:东西部协作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 2022年06月21日天水:清洁能源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 2022年06月21日道吉仁欠:回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 2022年06月20日陇南康县:农机服务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