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稳住“压舱石” 守好“粮袋子”——甘肃农垦集团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2022/06/29/ 00:00 来源:新甘肃 记者 李满福 洪文泉 通讯员 刘婉君

  藏粮于技,科技赋能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近年来,甘肃农垦集团在种业、农机农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领域持续发力,加快推进藏粮于技。

  仲夏时节,地处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等地的玉米制种基地里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昭示着丰收的希望。

  农业要增产,良种是关键。作为一家集科研育种、生产繁育、加工检验、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种子企业,亚盛种业集团持续壮大玉米制种产业,培育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宜推广的玉米新品种34个,自有品种辐射全国16个省份。今年,他们在甘肃制种黄金地带白银、武威、张掖、酒泉建立了5万亩良种繁育基地。预计可生产良种1.6万吨,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种业根基。

  同样,在甘肃亚盛薯业集团马铃薯技术研发中心组培室内,技术人员正在显微镜下进行茎尖剥离,从马铃薯茎尖切去分生组织,“种植”到瓶子底部的培养基中生长。与此同时,在另一侧6.5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内,一株株嫩绿的种苗长势喜人。马铃薯种苗在温室大棚经历约100天的生长后将结出种薯,最后被运往全国各地种植。

条山农场万亩马铃薯。

  据介绍,该研发中心是当前国内规模、技术较为先进的马铃薯组织培养和微型薯繁育中心,年产马铃薯组培苗4500万株,繁育微型薯6000万粒。今年以来,在确保垦区马铃薯种植企业种植需求的同时,已为黑龙江、内蒙古、河北、陕西、山西等省区及甘肃河西地区发运原原种和原种1万多吨,为全国粮食生产提供了种子保障。

马铃薯组培室。

  种子落地,“管”字上马。

  进入夏耘关键期后,甘肃农垦各农场、公司纷纷组织农技人员下沉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等工作,指导种植户及时落实浇水、追肥、中耕、化除、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做到早管、精管、细管,确保作物苗齐、苗壮。积极推广应用“一喷三防”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因灾损失,遏制重大病虫害发生。同时,各单位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联系,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早制定防范预案,并通过微信群等平台及时提供精准气象、农事提醒、病害虫识别与预警,实现农技服务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让职工群众种地省心又放心。

亚盛农服公司在酒泉市肃州区进行无人机飞防作业。图片均由甘肃农垦集团提供

  农机与农技结合,为粮食安全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来,甘肃农垦集团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推广农业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系统、无人旋耕机等成熟智能农业装备。目前,该集团拥有大马力农机1537 台(套),总动力达到27万马力,建成14个农机合作社,大宗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玉米、马铃薯、苜蓿草、食葵、甜菜作物等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综合机械化率达到100%。在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的小麦和玉米种植现场,伴随着一阵马达轰鸣声,5架植保无人机在技术人员遥控下,携带着满桶农药沿着麦田低空飞行,均匀喷洒。据了解,每台无人机每小时可完成喷洒作业面积100亩左右,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积极助力地方夏粮丰产丰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这个万物生长、生命拔节的夏季,甘肃农垦集团将迎来又一个丰年。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