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创建“四门工作法” 当好群众贴心人——记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

 2022/08/11/ 08:3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薛砚 通讯员 鲁志俊

创建“四门工作法” 当好群众贴心人

——记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 砚 通讯员 鲁志俊

  2021年6月,我省启动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随着舟曲县受灾群众分批次搬迁至兰州新区,当年8月,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应运而生。

  自成立至今,这个仅有16名党员的临时党支部,已经办、处理、回复大小事宜上万件。如此高的办事效率,源自临时党支部独创的“初登门,察民情;巧串门,问寒暖;勤敲门,克难题;要敞门,办事公”的“四门工作法”。

  “刘长海您好,我们过来看看您家还有啥需要帮忙的?”时隔一年,刘长海还会想起他和临时党支部党员们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只有全面了解掌握搬迁群众的基本情况,才能为后期工作的开展铺路搭桥,于是“搬迁首日即登门”便成为临时党支部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一年来,10批搬迁群众1450户,每一户的“初登门”都没落下。

  登了门,认了亲,就要更加关心群众冷暖。

  村里有位老人,总是数落自家儿媳。临时党支部党员通过串门了解到,老人明明刚吃过饭,转眼就忘记,儿媳怕老人吃多积食,便不给他添饭,老人生气找人诉说,家庭矛盾不断。党支部请来医生为老人查找病因,证实老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于是建议儿媳分餐多食,并帮助儿媳对外澄清,一家人和好如初。

  新家入住后,有人反映电插座没用两天就坏了;有人反映自来水水龙头不出水……党员们通过串门对比多家情况后发现,这些问题是由于两地生活方式不同造成的,便一边向群众解释,一边积极上门解决问题。

  新康村的搬迁群众来自舟曲县16个乡镇,地域文化差异大,于是党支部推出“一遍汉语、一遍藏语、一遍舟曲话,再加图表文字说明”的方式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与政策。

  勤敲门,克难题,见证着临时党支部的担当。

  村民工钱没及时拿到,支部党员出面协调;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遇难题,支部党员出谋划策;转学来的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支部党员和学校一道想办法进行辅导……截至7月22日,临时党支部支持搬迁群众创业98户, 开展劳动技能培训45期,累计解决群众就业2.18万人次。

  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区内的户型有大有小,有些家庭申请升级换房,但人多房少,临时党支部便第一时间将所有房源信息、申请人需求对外公布,采用现场发号、抽号的方式明确分房人,公开透明的分房方式打消了群众的疑虑。

  “初登门,察民情;巧串门,问寒暖;勤敲门,克难题;要敞门,办事公。”这24个字饱含了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一年来的心血与经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