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带着群众干 向着幸福奔——正宁县三嘉乡东庄村的十年蝶变

 2022/09/22/ 09:09 来源:陇东报 记者 刘萍凝

带着群众干 向着幸福奔

——正宁县三嘉乡东庄村的十年蝶变

如今的东庄村,环境优美,群众生活幸福。 通讯员 李一丹 摄

东庄村肉牛养殖户给牛添加草料。陇东报见习记者 张萌 摄

  陇东报记者 刘萍凝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走进正宁县三嘉乡东庄村,郁郁葱葱的树木,宽敞平坦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农居,干净整洁的环境,道路两旁的小花园里姹紫嫣红……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东庄村美得如诗如画。

  东庄村是距正宁县城最远的一个村,十年前,因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匮乏等因素影响,东庄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规模较小,经济发展落后,整体环境较差,人民生活处于落后水平。

  十年发展奋斗,十年砥砺前行。东庄村从分散居住实现了集中安置,从传统农业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

  “天蓝水绿、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现在我们村真是美得像画一样。”对村民王剑来说,如今的东庄村像一个“世外桃源”。据他回忆,以前,村里都是泥土路,每次下雨,村民们鞋子、裤腿上就沾满了泥。村民的房屋破旧,屋外垃圾堆积严重,大家茶余饭后最大的乐趣就是聚在一起拉闲话。

  三嘉乡在改变村容村貌上狠下功夫,着眼解决群众在住房、出行、休闲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群众打底子、政府罩面子”的模式,整合项目资金80万元,为东庄村硬化道路6公里,新建篮球场1处、乡村舞台1座,灾后重建房屋42户,卫生改厕30户。在此过程中,东庄村100多户群众积极参与家园建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经过几个月的建设,在大家的努力下,才有了如今干净整洁的村庄,大家都很高兴。”王剑告诉记者。

  东庄村采取公共区域由村“两委”安排保洁人员负责管理,动员全体村民参与,建立卫生评比“红黑榜”的方式,推进环境治理和公共设施管护。 

  设立惠民利民“积分超市”,引导村民通过参与环境卫生评比、参加志愿服务等方式换取积分,用积分兑换米、面、油等奖励, 形成“奉献—积累—回报”的模式,调动群众参与村级自治的积极性。

  东庄村还通过举办演讲比赛、篮球比赛,评选先进典型,创建自乐班等活动,让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新风吹遍村庄,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从“干部做群众看”到“干部带着群众干”

  “过去,我们建设村庄,往往都是干部做、群众看。今年,我们敞开大门,让群众说事、议事、理事,这就是独具特色的‘东庄模式’。”东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根怀觉得这是村里最大的变化。

  围绕乡村振兴建什么、怎么建、谁来建、怎么管,东庄村采取“支部+乡贤”模式,畅通参与渠道,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汲取民智,努力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经过一次次商议,在群众的广泛参与下,东庄村建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和“寿园”“冠园”“赤园”等多处景观,完成了主干道和角落地带的美化、亮化、净化,安装起了太阳能路灯,栽植上了冬青球、樱花树等苗木。乡村建设的不断实施,也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和动力,大家主动捐钱捐物,义务投劳,群众投劳折算现金达30余万元。

  “油松,树龄约为80年,刘家店林场无偿捐赠——2022年7月16日”“冬青,树龄20年,为本村村民梁天峰无偿捐赠——2022年7月14日”“红叶李,树龄15年,为本村村民任兆辉无偿捐赠——2022年7月17日”……

  这一棵棵挂着牌子的树,是建设“寿园”“冠园”“赤园”的过程中,村民们从自家移植出来的树木。“只要在村里符合条件的村民都可以种一棵树在园中。在‘寿园’里,年届古稀且德高望重的老人,其子女可种植青松,以彰显尊老敬贤的民风;在‘冠园’里,村里考上大学的青年或参军入伍青年可种树1棵,期望青年有所作为;在‘赤园’里,新生婴儿的父母或外出返乡成功人士可种树1棵,希望村里人丁兴旺。”王根怀说。

  今年18岁的王晨曦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大学报到前夕,她和其他大学生一起,在乡亲们的见证下,在冠园中栽下了一棵代表自己的树。“这个活动对我来说很有意义,今后无论在哪、离家多远,我都知道家乡人民对我的期望和思念。”王晨曦说。

  从“人口流失”到“留住根与魂”

  东庄村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533户2038人,但常住人口只有1300多人。过去,由于村里没有产业,东庄村又毗邻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许多村民选择举家迁至陕西生活,使得村里的人口增长率一度出现了负增长。

  “要想留住人,就要发展产业,同时激励引导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反哺家乡,是东庄村最重要的任务。”三嘉乡乡长胡祎莉说。

  为此,东庄村坚持把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作为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按照“保园、换头、提质”的思路,引导群众发展苹果产业,计划完成老旧果树“高接换优”任务600亩,积极推广果园土壤改良应用技术,力争达到高产高质。着力发展壮大肉牛产业,依托“见犊补母”扶持政策,持续扩大两个百头肉牛家庭农场养殖规模,带动26户散户养牛,种植玉米1200亩。

  村民焦根勤一家生活的变化就是东庄村十年变化的一个缩影。“以前,我们一家人住在沟里的窑洞里,不仅人多窑洞少,出门也很不方便,光是从沟里挑水,来回就要1个多小时,还没什么像样的挣钱门路,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说起以前的日子,焦根勤很是触动。

  随着村里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焦根勤家栽植了苹果树,开始发展苹果产业,并坚持种植玉米,家里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家里的果园这多年经营得还不错,再加上玉米的收入,日子总算好了起来。后来,手里攒了点钱,我和家里人就决定搬家。2012年,我们一家人终于从窑洞搬到了平房。”焦根勤说。

  现在,焦根勤和返乡创业的儿子一起建了养猪场,全家搬进了新农居。“我们家的房子宽敞明亮,自来水通到了家里,出门就是柏油路,我和儿子一起务果、养猪、种玉米,日子越来越好了。”说起现在的日子,焦根勤的脸上溢满了笑容。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