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条上签假名字 这笔钱能要回来吗?
每日甘肃网12月2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借条是你写的,你要还钱!”“胡说,我不叫这个名字,凭什么还你钱?”这是西固法院近日受理的一起民间借贷案件庭审现场中,两名当事人围绕双方间是否存在借贷关系的唇枪舌战,起因是一张写错名字的借条。在法官的提醒下,钱款出借人拿出关键证据——借款人在微信上的一句回复。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跟随法官来看看该案始末。
借条上签假名字 出借人没发现
据原告张某所述,他和被告王某因生意往来认识,因王某比自己年长几岁,他平时以“王哥”或“王总”称呼王某,并不知道王某的真实姓名。2021年底,王某以家中有事急需用钱为由,向张某借款2000元,并承诺次月还款,张某碍于情面勉强同意。借款时,王某亲笔出具了一张借条,并在落款处签上“王亮”(化名)二字。由于张某此前隐约记得有人曾这样称呼过王某,所以当时并未生疑,在拿到借条后将2000元现金交给了王某。一晃两个月过去了,张某见王某迟迟没有还款意向,便多次通过电话、微信联系王某,但对方均没有回应,张某遂于近日将王某起诉至西固法院。
受理案件后,办案法官很快联系到被告王某,但王某否认曾向张某借款一事,并称借条上的借款人并不是自己。法官核对了相关证据后发现,王某的真实姓名为“王靓”(化名),与借条上所记载的“王亮”同音不同字,不能认定为同一个人。
微信上的一句回复让案件事实浮出水面
“既然被告王某已经提出证据证明自己与借款人并非同一人,按照民事诉讼举证原则,就应当由原告张某就他与被告王某之间存在借贷关系进行举证。”法官解释道,“可本案的关键在于,张某当初是以现金的形式向王某出借款项,没有留下任何记录,手上的借款凭证只有那张名字不符的借条。”
那么,原告张某又要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呢?申请笔迹鉴定,鉴定借条是否由王某本人书写。其实这倒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法官考虑后认为,本案的诉讼标的额仅有2000元,申请鉴定不仅会延误诉讼周期,也会大大提高原告的维权成本。法官询问原告:“你说你之前多次联系被告,有没有通话记录?”法官的问题点醒了张某,张某打开手机,找出了他与王某的最后一次聊天记录。这次聊天发生在2022年春节期间,忍无可忍的张某给王某发了一条很长的微信,或许是由于张某的言辞过于激烈,王某回复了消息,内容只有一句话:“不就是2000块钱,你至于吗?”此后,王某将张某的微信拉黑。
虽然只是一句话,但已足以表明王某当时对张某所提到的借款2000元一事并未予以否认。法官据此认定原、被告之间存在借贷关系,并判令被告王某向原告张某返还2000元借款。宣判后,双方当事人均未提出上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许沛洁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11月17日多方协同 “一站式”服务——榆中县人民法院探索金融纠纷化解新路径
- 2022年11月13日兰州新区法院办结首批知识产权案件
- 2022年11月05日甘肃各级法院审理涉养老诈骗案件13件 涉案金额1.66亿元
- 2022年09月25日用司法温暖传递法治力量 ——庆阳市两级法院深入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