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过年新民俗】就地过年 “反向”过年

 2021/02/18/ 09:50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 申亮 杨昕 马军

就地过年 “反向”过年

  2021牛年春节注定是不一样的春节。面对冬季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全国多地先后发出“春节期间非必要不返乡”的倡议,鼓励公众就地过年。据《人民日报》2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有1亿多人选择了就地过年。

  在兰州,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也不例外,这些来自五湖四海,在兰州打拼的人们积极响应国家倡议,选择就地过年。另外,就地过年也带来“反向”过年这一新的团圆方式:往年都是儿女从外地回到家乡过年,而今年不少父母长辈来到儿女工作的城市探望。

  和同事一起过年

  今年春节对于很多人来说,家乡远在千里,也近在眼前。就地过年,年味依然浓烈。

  腊月二十九中午,中建二局一公司兰州万达城项目部的食堂里,一场热闹的团拜会正在举行,来自五湖四海的20多名留兰过年的工作人员欢聚一堂,准备着一顿特殊的“团圆饭”。餐桌上摆着四川腊肠、内蒙羊肉、山东小黄鱼等各地特产,还有热气腾腾的饺子……大家围坐在一起,举杯互送新春祝福。

  中建二局一公司兰州万达城项目部书记孟祥彬是第二次在兰州过年了。“我要带着父母去兰州老街、中山桥转一转,也让他们感受一下我和妻子参与建设的兰州。”孟祥彬说。

  装卸工人郝树江是河北唐山人,他和妻子已经在兰州工作5年了,今年也留在兰州过年。“就算在工地过年,也要过得红红火火的。”郝树江说,“响应国家就地过年的倡议嘛,在兰州过年也一样,一家人心在一起,春天再团圆也不迟。”郝树江说。

  90后的小杨是定西人,往年都回家过年,今年要留在兰州跟同事们一起过年。“我给父母打电话说了,他们很理解,告诉我不用操心家里,他们一切都好,让我在兰州安心过年。”小杨说,“等春暖花开了,我再回家。”

  “家人在哪里,年就在哪里”

  今年,很多在外打拼的人选择就地过年,而不少父母长辈来到儿女工作的城市探望,这“反向”过年的方式也充满了节日的喜庆。

  中建二局的孟祥彬是山东人,妻子崔圆是内蒙人,小两口前年结婚,去年本来想回家乡见见亲友,结果因为疫情没能成行。“今年响应国家倡议就地过年,我们就把双方父母接到了兰州,全家人在兰州团聚过年。”崔圆的父母年前就到了兰州,他们带了好多年货,一到兰州就张罗着给孩子们做好吃的,各种内蒙美食让崔圆在味蕾上一解“乡愁”。

  七里河区的刘亚军说,父母从老家临夏来到兰州,和儿子一起在这儿过年。“我本来打算回老家过年,但父母商量后决定,今年他们来兰州过年。”刘亚军说,2月3日父母就来到了兰州,一家人和在兰州工作的表妹一起过了小年。随后,刘亚军的父母打扫卫生、置办年货、炸油饼子……老两口在儿子家里忙得不亦乐乎。刘亚军的父亲说,“我们都退休了,在家待着也是待着,还不如早点来兰州,能和儿子多团圆几天。”刘亚军表示,“和父母多相处几天特别开心,春节期间带着他们去中山桥、兰州老街、金城公园转了转,感受一下兰州的年味。”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烈,对“团圆”的追求就是家庭观念的体现。“反向”过年是后疫情时代出现的新的“团圆”方式,就像崔圆的母亲所说:“家人在哪里,年就在哪里,一家人一起过年,在哪里团圆都一样。”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申亮 杨昕 马军 文/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