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创作谈】敦煌、嘉峪关和文学梦

 2021/08/10/ 15:34 来源:新甘肃 胡杨

  胡杨

  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朋友写过一首诗:车过嘉峪关,看见蜿蜒的长城,就像跟诗人胡杨握手,这位纯正的诗人与嘉峪关,如同连体婴儿……

  很多朋友都说,一看见敦煌和嘉峪关这样的字眼,就能想起你。

  我觉得,一个人,一个写诗的人,如果他能够与一块土地合二为一,他是有福的。这么多年来,一块土地所给予我的,我没有辜负。

  的确,从1985年起,在《星星》诗刊发表处女作以来,我发表的各类文学作品数以千计,视野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敦煌和嘉峪关,曾以《敦煌沙漠上》《嘉峪关下》为题,发表了数百首大型组诗,有编辑老师无不担心,这样写下去,会不会重复,我说,不会,永远不会,因为这两处热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重镇,亦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故土,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永恒的怀念与讲述。

  在党金果勒河与疏勒河的汇合之处,荒芜的戈壁和沙漠上,涌动着芦苇的波涛和揭竿而起的红高粱,这些诗意的画面,永恒地刻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隔着一块戈壁带,莫高窟深藏在三危山的沟壑里,每年的四月初八,村里的四挂马车就载着全村父老乡亲去莫高窟逛庙会,神秘的佛教文化本来就充满了诗意的憧憬,对于我来说,更是一种艺术的启蒙教育。后来我竟然能够在莫高窟住上一个暑假,沿着那高高低低的回廊,走进那神秘莫测的洞窟,与那些绚丽的壁画和神色各异的雕塑神交,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无比的震撼。再后来,我为了写好一组诗,就模仿古人的方式在敦煌大地上行走,东到瓜州,西至肃北、阿克塞,行程跨度在200公里以上,这对于一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确实是一种挑战。在无垠的寂寞中,酷烈的阳光晒焦了皮肤;累了,就在古烽火台的阴凉下睡一阵;渴了,就喝戈壁山泉中的咸水,有一眼咸苦无比的泉,竟然叫“甜水井”,只有走在戈壁上,走在绝望之境,你才会真正感受“甜水井”的含义。在我的家乡新店台有一个风俗,就是男人在成年的时候一定要去一趟一百四戈壁,那是距离村庄很远的一块戈壁,你要赶着毛驴车几天几夜,风雪兼程,打一车柴火拉运回来,期间所遭的罪一件接一件:寒冷、难行的道路、翻车等,有了那一趟经历,一个男人就算立起来了。从那时起,我明白了,写作,并不是坐在书屋里就能完成的事。

  从敦煌到嘉峪关是二十世纪末的事,那是四月初的一天,早晨从敦煌出发,一眼的绿色,越走越感到一阵阵的凉意,下午到了嘉峪关竟是大雪纷飞,我仿佛跌入另外一个世界。我安放好行李,第一件事情就是骑自行车去嘉峪关关城,硕大的关城空无一人,是啊,在这样的天气,又是旅游淡季,谁会到这里来呢?我披一身雪花,融入了一座庞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建筑的怀抱,各类功能环环相扣,肃穆缜密,迷宫般的设置,使人唏嘘。站上城墙,听见了燕子的鸣叫,嘉峪关以这样的方式迎接我、欢迎我,这让我倍感亲切。极目远望,黑山和文殊山之间的狭窄的孔道上,嘉峪关横空出世,壮丽无比。不过,这壮丽,更多的有点悲壮的成分。站在城墙上的我,被风吹拂,被一座城池所感染,我知道,这里又将是我文学的处女地,是我文学梦的开端。

  年轻气盛,很多人都把它用在了喝酒享乐上,而我,在工作之余,总是骑上自行车在嘉峪关周边游荡,一身尘土,一脸汗水,春夏秋冬,从不间断,慢慢下来,说起嘉峪关,竟能够如数家珍,有朋友自远方来,也能够独辟蹊径,看到更有价值的古迹和景致。从石窟到长城,从绿洲到绿洲,从口外到口内,在嘉峪关,就像鸟儿筑巢,我铸造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充斥了令我神魂颠倒的文学梦。

  世俗的污垢总会遮蔽诗性的光泽,而自然的教育则会像淙淙溪流,注入干渴的心田,走进自然,去人没去过的地方,拓展我的眼界。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我穿越罗布泊,走进了千年古城——楼兰;踏上了可可西里,看见了成群的藏羚羊;爬上了穹隆银城的废墟,探访了古格文化的魅力;深入傲伦布拉格峡谷,亲近神秘的游牧文化之根;沿着塔里木河,寻访胡杨林的分布……尤其是2008年10月,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行走了10多天,因为缺氧几度昏死过去,最终到达了后昆仑所在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那里的风景绝美,动物善良,一群群雪兔簇拥在我们身旁,野牦牛列阵观望我们,藏野驴搔首弄姿让我们尽情拍摄。

  大自然是诗歌的矿藏,走进自然,处处如诗,难怪许多草原民族都在不断地迁徙中完成生活的全部,他们在寻找诗意的同时,也在诠释自己的生命。我已经出发,越走越远,正在赶赴我的文学梦。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