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法治

“枫桥经验”的甘肃实践

 2021/09/01/ 05:0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崔亚明 马颖 王占东 王虎 石丹丹

“枫桥经验”的甘肃实践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 马颖 王占东 王虎 石丹丹

甘肃省检察院第十检察部就一起刑事申诉案举行公开听证会。 省检察院供图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此后,“枫桥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其内涵是,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2018年11月,中央政法委和浙江省委在“枫桥经验”发源地联合召开纪念大会,提出要在新时代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近年来,我省按照中央政法委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平安甘肃建设,采取了一批符合甘肃实际、有创新和特色的硬核措施,在“谋划布局”“评价导向”“工作联动”“信息联通”“问题联治”“管理精细”六个方面实现破题攻坚。

  我省各级政法机关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训词精神的基础上,将“枫桥经验”与各地实际结合,将工作触角扎根群众之中,用坚实脚步丈量民情民意,走出了一条社会治理的创新之路。全省刑事案件、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命案、治安案件和群体性事件连续多年下降,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集民智汇民力

  兰州公安创新推出16项特色举措,设立窗口服务“绿色通道”,进一步提升服务主动性。 省公安厅供图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小西湖派出所辖区,活跃着一支400多人的“西湖蓝盾”义警队伍。

  他们当中,有的是小区保安、物业人员,有的是辖区党员、志愿者。佩戴上蓝色的“西湖蓝盾”袖标,他们就多了一重身份——辖区平安守护者。

  在小西湖派出所的统一协调管理下,他们进行安全巡逻、矛盾纠纷调解、警民沟通联络,用小西湖派出所所长汤继平的话说,他们是街面的“活探头”、安保“黄金眼”,更是辖区的治安“壁垒”。

  小西湖派出所辖区地处兰州市南大门,3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居住着10多万人口,其中流动人口就有3万多人,辖区社会治安形势相对复杂。

  面对这样的状况,单靠派出所的民警辅警力量,很多工作无法深入开展。

  小西湖派出所借鉴“枫桥经验”,2019年5月,组建了全省第一支由社区民警统一管理,以辖区单位物业保安员为主体,以社区党员和社会志愿者为辅助力量的“西湖蓝盾”义警队伍。

  在派出所辖区的9个社区,都建有“蓝盾义警工作微信群”。每个社区的义警每天反馈辖区治安情况,由社区民警对相关情况进行综合研判。同时,义警还会把巡逻、楼院看护过程中发现的矛盾纠纷等情况及时上传工作群,让矛盾早发现、早化解。

  2019年,兰州某房地产公司在七里河唐家巷拆迁,当地拆迁户100余人、商户40余户因为房屋分配、支付过渡费等问题与房地产公司产生矛盾,辖区义警在得知消息后及时反馈给社区民警,通过周密的工作和调解,这起矛盾得到了成功化解。

  除了400多名义警,还有一支重要的社区民警力量活跃在小西湖派出所辖区。他们熟悉社区情况,充分发动社区群众参与群防群治。

  在瓜州路社区,刘兰香警务室名气不小,几平方米的警务室,一年接警量可以达到上百起。辖区3473人,刘兰香认识一大半,开展起工作来自然顺畅许多。

  在工作中,她发现社区中有很多“能人”,有律师、法官,还有心理疏导师等等,刘兰香和他们交朋友,还把他们拉入了社区治理的“朋友圈”,她邀请律师、法官进机关、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讲法普法,营造法治社区的良好氛围。

  在刘兰香的建议下,瓜州路社区成立了居民议事厅,将每月4日、19日定为居民议事日,老百姓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都可以拿到居民议事厅来议,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

  建在建工中街社区的郭勇警务室,同样借助义警的力量能够精准解决问题。

  社区里发生点邻里矛盾、劳动纠纷,郭勇总是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遇到矛盾纠纷,我们先安抚双方情绪,不能让其有违法犯罪行为,其次是劝导,了解具体情况,然后设法解决问题。”郭勇说。

  在小西湖派出所辖区,依托社区民警工作队、蓝盾义警队,依靠社区警务调解工作站、蓝盾义警工作站,借助基础管控网、基础综治网、基础服务网,发动全辖区的力量,在民警、义警、群众的合力推动下,小西湖派出所辖区的治安近年来持续好转。据汤继平介绍,今年辖区接报110总量同比下降26.3%,刑事警情同比下降19.5%,治安警情同比下降37.2%,电诈案件同比下降25.9%。

  矛盾就地化解

甘草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纠纷调解。甘草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供图

  在榆中县甘草店镇,老张很有名。

  “多亏了老张的耐心调解,解决了我家里的矛盾,还帮我申请了低保,使我后半生的生活有了保障。”提起老张,曾委托甘草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家庭矛盾的王秀兰(化名)充满感激。

  王秀兰口中的“老张”叫张有贵,是镇上口碑好、威望高的老人,也是甘草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一名志愿调解员。74岁的他凭借对镇里情况的熟悉,两年间调解解决了20余起家庭邻里、用地占地等矛盾纠纷。

  除了像老张这样的志愿调解员,甘草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还有6名调解员。

  在甘草店镇,近年来大力推行“两条线工作法”:由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员构成党务工作线,由镇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构成政务工作线,及时准确宣传政策,排查矛盾纠纷。同时,“十户联防”政策也为镇上的治安加上了一把“平安锁”:甘草店镇将每10户居民组成一个小组,这10户居民的手机号组成一个网格,每一户居民的手机上均安装有“平安榆中”APP。居民有任何矛盾纠纷和治安情况可通过APP上传,村级管理员、镇级管理员可随时查看详情,及时进行化解,治安案件可同时与派出所人员联合处置,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在此基础上,甘草店镇还整合镇村组党员干部、派出所民警、综治员、护林员、禁毒志愿者及公益性岗位人员等多种力量,共建基层治理网络,全面掌握社会治理信息,对社会治理难题一“网”打尽。

  “土地、占地、邻里矛盾、婚姻纠纷是我们日常调解工作中最常遇到的问题。”甘草店镇司法所所长王胜利介绍说,根据农村矛盾纠纷的主要类型和特点,甘草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协调土地管理、公安、司法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排查,确保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并在调解的过程中进行普法宣传,引导群众自觉遵纪守法,通过牢固树立法律意识来预防矛盾纠纷产生。

  甘草店镇还主动出击,通过走访、摸排等多种形式,掌握纠纷信息,排查纠纷苗头。全镇党员干部走进田间地头,走到农户家中,收集群众在生产生活、就医就业、求学务工、住房出行、惠民政策落实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建立问题意见台账,逐项进行化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据介绍,2018年以来,甘草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77余起,调处率达98%,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调解为民服务承诺。该镇调解委员会也被评为甘肃省2021年度首批“枫桥式”人民调解组织。

  践行“枫桥经验”,以调解化解矛盾,在兰州市城关区广武门派出所辖区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要化解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调解’,调解也是‘枫桥经验’最重要的‘法宝’。”广武门派出所所长宋治国说。

  2019年,兰州市城关区广武门派出所辖区内一培训学校因拖欠工资,致使教师停课、家长不满。

  派出所民警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与培训学校联系沟通,协调相关部门联合工作,召开现场调解会,耐心劝导涉事人员,及时化解了矛盾纠纷。

  在践行推广“枫桥经验”的过程中,广武门派出所专门设立“金钥匙调解室”、样板警务室等,邀请司法所工作人员、律师、居民代表等组成“联调协会”,共同预防并化解矛盾。据介绍,去年派出所调解纠纷300余起,调解率高达99%。

  近年来,电信诈骗类案件多发频发,广武门派出所构建了以反诈联盟为基础的“党政发力、数据借力、科技助力、群众加力、社会聚力”的电诈防范治理新模式,并充分发挥志愿者、保安员、快递员等群众力量组建反诈联盟小分队,在社区进行反诈宣传。

  近日,广武门派出所辖区内某公司出纳接到老板要求转账的微信。

  由于派出所前期的反诈宣传,出纳提高了警惕,打电话向派出所民警咨询。经过社区民警帮助核实后确定是电信诈骗案件并予以阻止,这起金额高达48万元的冒充领导类电信诈骗未能得逞。这位出纳感激地说:“谢谢各位警察同志!要不是你们,损失可就大了。”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广武门派出所辖区内的电诈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56%,全所三个警务区实现“无诈社区”。

  宋治国说,广武门派出所通过“忠诚铸警魂,平安广武门”党建品牌,推动矛盾纠纷联调、实有人口联管、安全隐患联治、重点区域联防、安全防范联宣,有力确保了辖区平安。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