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学历史 浸润童心
——兰州市西固区合水路小学校本课程《趣味·历史》开设述记
《趣味·历史》课,学生表演《负荆请罪》。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通讯员 陈杰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对少年儿童而言,更是这样。
“孩子们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型。激发其学史兴趣,将有助于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兰州市西固区合水路小学校长王国俊介绍。
“学史崇德,立德树人。”2019年,该校经多次研讨设计,以“讲好中国历史故事,厚植爱国主义教育,赓续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认同”为开课主旨的校本课程《趣味·历史》“出炉”,在校内掀起学史热潮。
历史剧《负荆请罪》“小演员”与“小观众”都乐在其中。
“《趣味·历史》课程设计阶段,我们想要它既是闭环的,也是开放的。”王国俊说,闭环体现在尊重史实,及备课过程中的严谨;开放则体现于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以培养青少年学史兴趣。
怎样延续《趣味·历史》开课初的吸引力?
任课老师薛彤介绍说,安排每一学年的秋季学期为中国古代史主场,春季学期为中国近现代史主场,“我们的编写的课程纲要像‘金丝银线’,串起著名历史故事的‘珠贝’,让学生对中国历史,有更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教材编写过程中,任课教师们着重考虑五年级学生的认知需求,关注孩子的年龄特点,重在弥补目前学生历史教育的缺位和不足,“学生们借语文课、课外读物等浅层了解到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于是想进一步理清那些历史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
任课教师自编教案。
不辜负学生所盼,一本本教案从夏商周写到了秦汉,从魏晋南北朝写到了五代宋元明清,倾尽心血,致力于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历史形态,感悟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走向。
“特别是春季学期《趣味·历史》的课程设计,与‘四史’教育相融,通过带领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我们希望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薛彤老师说。
在“真材实料”的基础上,以趣入史,是他们的教学手段和追求的教学效果——
带领学生自主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二十四史少年简读版》《少儿史记故事》《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等,以此打好基础,再整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历史内容,让《趣味·历史》成为更具人文性、学科性、思想性、原创性的校本课程。这仅是第一招。
除了阅读,带课教师还创设部分历史情形下的相关话题,带领学生讨论探究,“司马迁饱受酷刑,为何还能写成《史记》?清朝军队为什么打不过数量少于自己的‘洋人’?……”学而思,使历史课堂逐渐“活”了起来。
学生设计的手抄报。
“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 “晏子使楚”“草船借箭”“虎门销烟”等历史课本剧表演,《论语》《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经典诵读,让学生沉浸其中,体悟更深;“我给大家讲历史”“趣味历史小组擂台赛”“历史小品表演”等活动,让学生“摇身一变”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自编小品,演历史故事,编画手抄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
而评价制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努力方向。代课教师选择采取课堂实时评价制度,以突出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真正投入其中、享受其中。
《趣味·历史》课堂气氛活跃、纪律良好。到了学期末,没有试卷“压阵”,课堂实时“加减分”、学生自评分和教师给出的综合评定三部分,组合为每位学生的最终成绩。
任课教师讲授“孔子周游”内容。 (本文配图均由 陈杰 提供)
“孩子们很爱上历史课,他们还把从这门课学来的历史故事,讲给家长听、写进作文里。”五年一班班主任段怡如老师说。除了期末综合评定,为期一学年的“五个一”目标,也是激励孩子们爱学、好学的“法宝”,即:读一本喜欢的历史著作,看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熟识100个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能讲或能表演一个历史故事,参加一个趣味历史活动小组。
课程好不好,学生说了算。这门课开设三年,被三届五年级学生追捧喜爱了三年。这学期刚升六年级的刘诗颖,已然成了一个“小历史迷”,她印象最深的,便是中国近现代史,“我开始意识到,我们的民族曾受到怎样的屈辱,如今又是怎样的强大,我很震撼,并且自豪!”
“我的孩子一回家就念叨,历史课的老师上课很风趣,讲课很精彩。她还常常给我讲自己最喜欢的历史故事。”五年级四班李雯的妈妈邓玉榕深有感触,“孩子上了这门课后,变化很大,喜欢看历史类的书了,而且能耐下心自主翻查史实资料,做学习笔记。”
合水路小学在校本课程《趣味·历史》开设、优化全过程中,扮演“桥梁”一角,种种努力,皆为向学生呈现一堂生动、活泼的历史课,帮助少年儿童以史为养、茁壮成长。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11月22日@兰州市城关区初中生 11月22日-26日“名师在线”课程安排来了
- 2021年10月20日聚焦新课程 聚力新高考 天水市召开2022年高考复习备考研讨会
- 2021年09月08日在兰高校本周末再掀迎新热
- 2021年09月08日“云端”课程,托起农村娃的多彩梦想——西北师范大学与宕昌县开展“互联网+”美育体育教育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