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州往西,越过黄河,翻过乌鞘岭,就是连绵的祁连山麓,由东至西驻扎着中国西北边疆最强劲的四郡两关——凉州(今武威市)、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肃州以西过嘉峪关,过安西县(今瓜州),就到了甘肃的最西头敦煌,再出阳关玉门关,就是新疆。这条纵横1000公里的通衢要道古称“河西走廊”。
敦煌是河西走廊上的重镇,见证千年历史变迁、盛衰荣辱。
《敦煌本纪》是国内首部以小说笔法为敦煌立传的长篇巨制,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第四届施耐庵文学奖。河西走廊有了一部《敦煌本纪》,正如关中平原有过一部《白鹿原》。
2022开年巨制,《敦煌本纪》“画隐于书”特装本征订开启。
叶舟:瞧见“敦煌”这个词,
我便认了命
叶舟对敦煌的迷恋,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从19岁写下第一首关于敦煌的小诗开始,这些年来,他已陆续写出了《敦煌诗经》《蓝色的敦煌》《敦煌卷轴》等诸多篇章。“敦煌带给我不竭的写作动力,它是我诗歌的版图,是我的文字安身立命的疆土,也是我个人一命所悬的天空。”
2000年的冬季,大年初一,叶舟独自一人徘徊在莫高窟下,宕泉河畔。“在那个日光如雪崩一般的早上,我磕了头,秘密地发愿,将来一定要用一个大部头,用一部长篇小说,去描摹整个敦煌的威仪与不朽,让她凌空独尊,卓立天际。”
有一天,民谣歌手吴俊德背着一把冬不拉,从大理来到兰州,给叶舟弹唱了一支曲子。“莲花开了,满世界都是菩萨的微笑”,这句歌词能形容叶舟当时的心情,大概也是宿命之地对他做出的批阅与检视。这天是叶舟长篇小说《敦煌本纪》定稿的日子。
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学敦煌:
真正需要供养的,
是大地上的生灵万物
莫高窟第217窟南壁 山水画 盛唐
我们经常一想到莫高窟,一想到敦煌,就想到那些衣袂飘飘的飞天,想到菩萨,想到佛像,想到天远地偏的文化遗址,但是叶舟一直有一个疑问:
“那些莲花藻井上的仙女,那些佛像,那些窟子是谁造的呢?在当时的环境下,那户人家一定是遇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坎,要去供养,去求神保佑。还有,黄家窟子,赵家窟子之间有什么关联?我想知道大地上敦煌百姓的生活,想闻到人间烟火气,听到鸡犬相闻的声音、夫妻吵架的声音、孩子哭闹的声音。”
《敦煌本纪》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彼时时局动荡,大厦将倾,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古老的河西四郡深处边陲,少人问津,成了一大片“锈带”。索、沈、胡三大家族,祖孙三代,历经半个世纪的生死传奇里,隐匿着河西走廊尘封千年的精神秘史。
莫高窟第220窟 主室北壁 乐队图 初唐
叶舟在他构建的沙州城和城外二十三坊里,安顿下了身世各异的苍生赤子,让他们活命于一幕幕湍急而颠沛的光阴中,去看尽人世上的悲欢炎凉。
他还刻画了一座鲜为人知的莫高窟,包括藏经洞和大量的卷子,也包括王道士与斯坦因以及一群匡危扶倾的滚烫少年,在山河板荡的年代一路走向了悲剧性的终局。
全书塑造了上百位人物,这些人物都有其精神原型——从秦汉走向现代,那片土地上光耀史册的英雄和寂寂无名的人们,成为书中活色生香的芸芸众生。
莫高窟第159窟西壁 普贤变 吐蕃晚期
“这本书重申了当代长篇小说的
威严与尊严”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最灿烂的一段,所谓中国概念的性质、中国疆土的性质,在西北完全是由河西走廊支撑起来的,没有它,整个西部是坍塌的。
叶舟说:“我想中国文化一定有它最原初的精神性的东西,那种韧性、少年时代的可爱,不在都市,一定在边疆,它是原生态的,是野蛮的,是赤裸裸放在天地之间的。我想我的使命就是重新发现边疆,那些美,那些少年的奔跑,少年的义无反顾。”
不懂中国西部,便不懂中国。《敦煌本纪》看似在讲述“敦煌故事”,其实也在讲述“中国故事”——通过一部厚重的,具有中国筋骨、中国腔调、中国美学和中国气象的史诗作品,来追寻民族的文化源头和精神本色,想必这也是叶舟为其小说冠以“本纪”的用意。
评论家李敬泽认为,“这本书重申了当代长篇小说的威严与尊严,是一部令人百感交集、令人神往的大书。”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3月09日2021“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敦煌活动年”闭幕
- 2022年03月09日用心守护,让敦煌文化璀璨依旧
- 2022年03月08日“2021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敦煌活动年”闭幕
- 2022年03月07日大型舞剧《大梦敦煌》惊艳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