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生态文明】四十载种树不言悔——记绿色长城奖章获得者王永瑞

 2019/01/17/ 05:5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杨唯伟

四十载种树不言悔

——记绿色长城奖章获得者王永瑞

王永瑞和他栽种的桃树(资料图)

  编者按: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揭开了我国大规模生态治理的序幕。40年来,三北工程建设区人民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矢志不渝,播绿不止,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质量。

  去年年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周年之际,表彰了一批在与风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涌现出的典型模范集体和人物。我省石述柱、王永瑞两人荣获“绿色长城奖章”,庆阳市林业局等10个单位和榆中县贡井林场工人张成宝等10名个人荣获先进称号。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三位获得表彰的个人——“豁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治沙英雄石述柱,四十载种树不言悔的造林绿化“愚公”王永瑞,扎根榆中北山誓让荒山披绿的林场工人张成宝,通过他们的故事,反映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光辉而又艰辛的发展历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一个人40年坚持义务种树?带着这样的疑问,严冬时节,记者驱车从定西市安定区出发,去寻访荣获绿色长城奖章的王永瑞。

  路上的积雪还未消融,在80多公里的山路上盘旋了近两个小时,才来到白碌乡。白碌乡位于安定区北部山区,与榆中北山韦营乡相邻,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常年干旱少雨,植被甚为稀疏。

  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78岁的录丰村黄背阳洼社村民王永瑞,40年义务植树造林600亩,让家乡一片荒山披上绿装。

  站在山顶的公路,向录丰村黄背阳洼社的山梁望去,一株株松树、侧柏、杨树、桃树在雪地里挺立着,生机蓬勃,似乎在诉说着王永瑞的故事……

  为了心中的绿色梦想

  “父亲说‘要过家得多栽树’,他一直叮嘱我,‘有树就有了光阴’。”一开口,王永瑞就说起父亲的绿色梦想。

  王永瑞的父亲当过16年的老师,“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现实一直刺痛着他的心,让家乡绿起来成了他的梦想,植树也成了他日常念叨最多的事。

  父亲的梦想顺应着当时国家植树绿化的政策。1960年起,深受父亲影响的王永瑞,响应国家的号召,在20岁出头的年纪就开始种树,编织起自己的绿化梦。

  “日子都过不好,还种啥树?”梦想还未真正迈开脚步,无情的打击不期而至。年轻的妻子因无法忍受饥饿和贫穷的折磨,离他而去。从此,王永瑞便孑然一身,独自走在追梦路上。

  “一碗油换不来一碗水”,当时干旱的白碌对于水极度渴望。

  “那个时候遇上大旱,大家都等着政府拉水过日子。送水的汽车一到,还没停稳,天上的飞鸟就黑压压扑过来,还有鸟儿因抢水碰死在水罐上。”王永瑞回忆着说,天太旱了,抽空种树的效果并不理想,种活的没几棵。

  “难道白碌真的种不活树?”尽管有着这样的疑问,可王永瑞不愿认输。1980年父亲因病逝世后,王永瑞决定开始专心造林。“父亲未能完成的梦想,我来替他实现。”他默默下定了决心。

  王永瑞决定先从家门口的荒坡开始。他所在的黄背阳洼山梁,山大沟深,山坡陡到连羊吃草都要先站稳脚跟,植被更是见不到。

  “别人种粮,你栽树,头脑发昏了,还是闲着没事干?还是专心过日子吧!”周围人的嘲讽不绝于耳。

  家庭的变故、恶劣的自然条件、外界的质疑,一座座横在王永瑞面前的“大山”都没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这是我和父亲共同的梦想。要是种不好树,我死了,也合不上眼!”倔强的王永瑞,早就做好克服一切困难的准备,献身绿化事业。

[1]  [2]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