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体

听康世昌讲南极科考那些事儿

 2019/03/19/ 12:08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秦娜 实习生 党玉萍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秦娜  实习生 党玉萍

  3月12日,随着“雪龙号”在上海靠岸,我国第35次南极科考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航行3万海里,历时131天,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冰冻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世昌研究员完成各项任务,随队回国。

  第35次南极科考都取得了哪些成果,队员们又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艰辛……日前,康世昌在兰州接受了记者采访,讲述了他在南极的科考故事。

康世昌向记者介绍第35次南极科考路线。(秦娜摄影)

  穿越“魔鬼西风带”

  南极科考注定是勇敢者的挑战。

  2018年11月2日,“雪龙号”从上海出发,一路平稳。11月18日,“雪龙号”离开澳大利亚霍巴特港,开始穿越海况恶劣的“魔鬼西风带”。之所以被称为“魔鬼”,是因为这一带常年西风不断,气旋频繁,风大浪高,气候极其恶劣。“南极科考全程,‘雪龙号’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每次都是对科考队的极大挑战,很多队员严重晕船,吃一口就呕吐不止,甚至躺在床上三、四天都爬不起来。”康世昌说。

  “2018年11月30日,我们到达中山站外围,这次是历年来航途上海冰最长的一年,长达44公里,给物资转运带来很大困难。”康世昌说,经历了艰难的破冰、探路,最终在“海陆空”的协同作战下,科考队完成了史上最远的一次卸货行动,安全将1600多吨物资转运到中山站,直到那一刻所有队员的心才踏实下来。

  康世昌介绍,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由349人组成,分别开展了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罗斯海新站等站点的综合考察工作,在东南极冰盖开展了航空地球物理遥感观测,在南大洋阿蒙森海开展了海洋综合调查。作为第35次南极科考陆基首席科学家,康世昌除了完成自己的科考任务,还负责对南极大陆业务化观测和科研项目的总体把关和指导。

  遭遇恐怖“白化天”

  冰裂隙、暴风雪、白化天……在南极,只有想不到的,没有遇不到的。

  康世昌介绍,由16名队员组成的昆仑科考队要从中山站出发,经泰山站,再到昆仑站一路进行科考,最后再返回中山站,总行程2500多公里。其间,康世昌所在的3人冰川组要完成深冰芯钻机维护、浅冰芯钻取、冰川表面物质平衡参数测定等任务。

  2018年12月18日,昆仑科考队从中山站出发,于2019年1月4日抵达昆仑站。昆仑站位于南极冰穹A地区,是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也是南极海拔最高的一座科考站。康世昌介绍,昆仑站海拔超过4000米,由于位于低压区,又没有任何植被,氧气更加稀薄,和在青藏高原海拔5000米的感觉差不多,大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高原反应。

康世昌和队友采集4米雪坑样品。

  严寒也是绕不过的考验。每次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露天作业时,康世昌和队友的眉毛胡子上总是挂满了冰碴,就连衣服、帽子上也被冻起了一层白霜。尤其在采集4米的雪坑样品时,即便穿着厚实的“企鹅服”,也很快会被冻僵。为防止雪样受污染,康世昌只能戴着薄薄的实验手套操作,每次连续作业1个多小时,手指早就失去知觉,要恢复很长时间。

  在从昆仑站返回中山站沿途的科考工作也是异常繁重。他们每天行驶接近100公里,每隔2公里要测量和维护物质平衡花杆,每隔10公里采集表层雪样品。为了按时完成采样工作,康世昌和队友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到达营地已经晚上10时多了,比正常队伍晚3个多小时。

  如果说超低温和高海拔,对于曾经9次在珠峰进行科考的康世昌来说还算“轻松”,那么突如其来的“白化天”却令他至今心有余悸。

  “在南极冰盖考察的最后一天,一大早大风夹着细雪弥散开来,眼前就像是一堵白色的巨墙,根本看不见路。”康世昌回忆,他只能跟着GPS导航慢慢往前开,可是信号时断时续,他本以为车始终在直行,其实车一直“走”的是S型路线,有时甚至向反方向开出去很远。后来,康世昌只能打开侧面车窗,隐约沿着前车的车辙印往前开,就这样一小时只行驶了12公里,直到下午天气才慢慢好转。“在这种天气下开车,完全没有方向感,仿佛下一秒就要掉入万丈深渊,非常恐怖。”康世昌说。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气象环境下,康世昌和队友在昆仑站钻取了两支分别为56米和19米的浅冰芯,采集了50多箱样品,获得上百组珍贵的雪密度和温度以及气温的数据。

康世昌和队友成功钻取浅冰芯。

  苦中作乐也幸福

  除了困难重重的科考工作,也有意外惊喜,苦中作乐也是一种幸福。

  2019年1月10日,是康世昌50岁的生日。这一天,队员们自发地在探空气球上写上“祝康世昌首席生日快乐”,把美好的祝福一同放飞到南极上空。“能在南极度过50岁的生日,特别有意义。”康世昌感动地说。

在昆仑站放飞50岁生日祝福。

  在南极过春节也给康世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月4日,大年三十,康世昌和队友们依然行驶在科考路上,一直到下午快5时才到达营地。晚餐特地加了几个菜,有生鱼片、海参、扇贝、清炖鱼等,大家一同举杯庆祝,虽然缺少了家人团聚,但也是另一种经历。

  50多天的冰盖考察,身处几乎与世隔绝的“白色世界”,对人的心理也是极大的考验,甚至有可能会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可生性乐观的康世昌传递给大家的总是快乐。在南极的日子里,他坚持每天写科考日记,现在已经整理了7万余字;在昆仑站的20多天里,他“啃”完了有关南极科研的两本大部头著作,还读了许多文学类书籍。“我一直非常喜欢野外的工作环境,对我来说,在南极科考让我难得有这么安静的时光思考一些科学问题。”康世昌坦言。

  康世昌介绍,南极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球系统,是研究全球变暖的一个理想实验室。“1989年,秦大河院士横穿南极大陆,为我国争得了南极科考的关键区域,如今我国南极科考规模不断扩大,作为地处祖国西北的冰冻圈科研工作者,我们理应把握难得机会,为南极研究尽一份力。”他激动地说。(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康世昌提供)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