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工业遗址的华丽转身 ——探访金川国家矿山公园

 2019/04/30/ 16:57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谢晓玲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春天,在金昌市金川国家矿山公园,绿色蔓延的山体上,绿树抽枝,鲜花盛开,雀语啾啾,生机盎然。

  清早,来这里晨练的市民王育红精神抖擞地穿过绿荫走下山来:“我在这儿生活40多年了。这个地方原来堆放着从露天矿拉过来的废矿石,风一吹,沙土飞扬。现在你看,一层一层的都是树和花,绿的绿,红的红,可美了。”

  王育红所说的“露天矿”,是镍都创业者淘出第一桶金的地方。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金川露天镍矿在26年中实现了采剥矿岩总量7033万立方米、出矿量2903万吨的非凡成绩,彻底改变了中国“贫镍国”的境况,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急需的有色金属。

  1990年,金川矿山闭坑转入井下开采后,露天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也遗留下了全国最大的人造矿坑,产生的上亿吨废石在矿坑周边近10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堆砌形成了高低起伏的杂乱山丘,曾经是金昌的一块难看的“伤疤”。

  如何修复经年累月的工业开发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可否变废石山为青山?这个课题,金昌人曾思考了很久。

  如今,智慧的金昌人将昔日寸草不生的废矿山改造成了独具特色的绿色公园,将令人厌弃的“伤疤”变成了不可多得的“财富”,以生动的绿色实践向世人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美丽的金川国家矿山公园。(资料图)

  愚公精神编织绿色梦想

  大地回春,又是一年播绿时。

  被金昌人称为“树爷爷”的83岁的老党员李洪启和往年一样,扛着铁锹,拎着水桶,来到离家不远处的矿山公园,挖坑、植树、浇水……

  望着眼前绽放新绿的“洪启林”,老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20多年的心血和汗水没有白费,这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林带,是老人眼中最美的风景。

  李洪启的家,就在金川国家矿山公园的山脚下。1995年,临近退休的他在新建的金川区龙集里社区分到了一套新房。但当时,出家门不远就是沙石滩和废矿堆起的乱石冈,抬头见不着一棵树、一株花。

  满眼的荒凉和肆虐的沙尘让李洪启萌生了植绿栽花的绿色梦想。第二年,退休后的他和老伴首先在自家楼旁搞起了绿化。随后,社区的离退休党员和居民纷纷加入了美化家园的队伍中。

  一棵树、两棵树;一片林,两片林……20多年来,他们精心栽植的花草树木不仅把生活的小区一点点改造成了“省级绿色社区”,而且将绿色延伸覆盖至远处的矿山,建成金昌有名的“洪启林”,成为全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李洪启老人和位于金川国家矿山公园的“洪启林”。

  绿色接力开启生态建设新征程

  2009年,“树爷爷”李洪启收到一个喜讯:金川集团公司确定建设矿山公园,对他家旁的金川露天矿区固废及环境实施全面、系统整治。

  此后,绿色矿山建设被写进金昌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金川集团职代会报告,“树爷爷”更加坚定了将荒山彻底铺绿的信心。

  金川集团专门成立矿山公园建设领导小组,从总体设计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典型地质坡面建设规划等方面,不断作出系统部署并抓紧组织实施项目。

  在废矿山上建立“生物群结构稳定、植物多样性程度高、能够自我更新演替”的生态小环境,需要科学的方法。为此,在金川国家矿山公园项目立项之初,金川集团就联合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等单位,组建专业背景涉及园林规划、植保、土壤学等领域的技术团队,为矿区修复开出一份又一份“良方”。

  地企联手,军民共建,在多方协调号召下,企业员工、驻地部队官兵、团员青年和广大市民纷纷加入义务植树的行列。

  平整坡面,挖沟修渠,铺设管道,背土植绿……近10年来,矿山公园参建人员逾20余万人次,在寸草不生的矿渣和乱石堆上客土种植了116个品种的74万株苗木,让这里的8座山体披上绿装,绵延数公里的近千亩林带在矿区与居民区间树起了一道绿色的屏障。

[1]  [2]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